文 | 吴三川
“前奏一响,广东人的DNA动了。”
这几天,2025年广东形象片《到广东,够广东》发布后反响热烈,评论区俨然成了“大型共情现场”。其中的最高赞,来自谭咏麟《朋友》里的一句歌词:“从不相识,开始心接近,默默以真挚待人。”



广东形象片《到广东够广东》
因为“到广东”,所以“开始心接近”;因为“默默以真挚待人”,所以“够广东”。
一部不到四分钟的短片,何以引发集体共情?网友跟帖留言,拼凑出一个怎样的广东?又照见了广东人的哪些精神品格?
(一)
形象宣传片,出片容易出彩难。
《到广东,够广东》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一句配音,字幕也是能少尽少,连背景音乐《朋友》中的歌声,也点到即止,却能唤起集体记忆,引发网友共情。
这样的“留白”,的确恰到好处。
美学有个基本的观点:文本的意义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生成的。当珠江新城的霓虹点亮夜幕,当开平碉楼与绿荫融为一体,当潮州古城在镜头中快速闪现;从“一盅两件”中体悟生活哲学,在“深圳之眼”下感受人来人往,在AI热浪中触摸创新热潮……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广东街坊”,还是怀揣着梦想南下的“新广东人”,抑或是“到此一游”的八方来客,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熟悉的画面。
正是每一个人的经历,构成了广东的故事——它够正宗、够和谐、够味道、够活力、够开放、够创新、够务实、够精彩……“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所有热爱这片土地的人而言,“广东”这个词条,远远不止这些“义项”。
广东可以够宏大、够现代。它是GDP总量超过14万亿的经济大省,是实时在粤人口达到1.5亿的“人气”大省,也是坐拥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的制造大省。
广东可以够日常、够传统。一口荔枝里的万种风情,龙舟竞渡时的热气腾腾,“中华战舞”的一触即“燃”,尽显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诠释着这里的温情、热情与真情。
广东,远看是高楼大厦,近看是人间烟火。
(二)
流动的时代,何以为家?翻阅视频底下的网友留言,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这里早已不是他乡,而是我的根,是我心中无可替代的第二故乡。”
“感谢这座城市的包容,感恩自己的选择。”
“不知不觉来广东二十余载……此心安处是吾乡,第二故乡,幸会。”
“从陌生到熟悉,它见证了我青春的流逝,也成就了如今的我。”
……
作家蔡崇达曾说过,“其实我们互为彼此的故乡”。从这个意义上说,以经典粤语歌曲《朋友》贯穿全片,串联起丰富多彩的广东元素,这真的“够广东”!
令广东人感到自豪的,不仅是对外来人口的包容,对追梦者的友好,更是“把所有人变成广东人”的魅力,是那份发自内心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从湖北吴桂春留言东莞图书馆,到“山西姥爷”王朝珠以字为媒圆梦深圳,这里从来不缺双向奔赴的故事。
东西南北中,发展到广东。
就像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有前奏有副歌,有铺垫有高潮,音符的跳动背后是情感的起伏。当短片播放到尾段,节奏突然加快,情绪密集“上头”,是不是像极了从“不相识”到“情同两手”的模样?
(三)
网友的共情,是最好的“形象宣传片”。因为城市最美的风景,莫过于人。
形象宣传片如同一片镜子,每个人从中看见城市,也投射自己。那些青春的印记、奋斗的身影、时代的记忆,一旦被唤醒,便挥之不去。
无独有偶。
不久前,原创音乐剧《东莞东》也引发了打工人的集体共情。当绿皮火车在舞台驶向东莞东站,当熟悉的《海阔天空》再次响起,“两亿人”瞬间破防。时代巨变和个体命运的交织,让每个人都能从中体认自己的生命坐标。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我们为这片热土的魅力而动容,也为网友的故事而触动,正是他们,展现了广东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以及那股刚健朴实、向上向善的精神品格。
这种品格由来已久,又不断生发,从一些常用的粤语就可见一斑——
“顶硬上”“天落下来当被盖”,说的是刚健,是坚韧不拔。
“牙齿当金使”,说的是朴实,是一诺千金。
“力不到不为财”,说的是向上,是艰苦奋斗。
“有情饮水饱”,说的是向善,是热情待客。
你和广东的故事,始于哪一年?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期待下一个答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