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讲村规、土话赞好人,化州乡村大喇叭变“文明直播间”

作者 杨建雄 2025-07-09 21:43

“各位乡亲,今天分享中国好人陈世强的故事,这位老校长信守承诺,16年资助学生读书……”清晨,化州市笪桥镇柑村的乡村大喇叭准时响起,村民围坐在榕树下聆听,不时为故事主人公的善举发出赞叹。

这是化州市创新推出“文明乡风村村响”广播栏目的日常场景,通过覆盖全市23个镇街、374个村居的广播终端,把乡村大喇叭变为“文明直播间”,将文明理念浸润乡土。

笪桥镇瑶埇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乡村大喇叭。

笪桥镇瑶埇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乡村大喇叭。

“大喇叭”激活乡村文明新生态

曾几何时,乡村大喇叭是通知农事、召集会议的“老伙计”,如今在化州被赋予新使命。

当地整合原有广播资源,打造“政策解读+榜样故事+实用知识”三位一体的传播体系,用方言土语打通文明传播“最后一公里”。

在鉴江街道东方红村,广播里循环播放的《村规民约》成了环境整治的“软抓手”。“通过广播强调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倡导村民不乱扔垃圾,保持村庄卫生,现在村庄明显更整洁漂亮了。”村民李大婶说。

鉴江街道东方红村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

鉴江街道东方红村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

宝圩镇茂坡村则对村风民俗的行为进行规范,鼓励村民喜事新办,今年已减少铺张宴请多场。

化州市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说,大喇叭激活了乡村文明新生态,村规民约不再是一纸空文,而是真正走进了村民的心中,成为村民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村民们的规则意识明显增强,主动维护村庄的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用“有喜事来种树”代替大操大办,村民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村风民风也更加文明了。

乡音讲述“身边榜样”凝聚向善力量

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化州市不仅注重村规民约的普及与实践,也善于挖掘和弘扬群众身边的榜样力量。这些扎根乡土的平凡善举,通过“文明乡风村村响”广播的传播,凝聚起向善的力量。

节目组深挖本土典型,用“接地气”的方言讲述化州人的暖心故事:彩票店主林海燕发现代购彩票中奖500万元立即归还购彩者,获评“中国好人”;狱警林志军跳入水中救起5人,成为广东省道德模范提名者;好媳妇林莲英11年如一日照顾患病公婆,用行动诠释孝道……这些“沾泥土、带露珠”的故事通过大喇叭传遍乡野,激发着村民的情感共鸣。

杨梅镇黄槐村村民及孩子们在榕树下收听“文明乡风村村响”。

杨梅镇黄槐村村民及孩子们在榕树下收听“文明乡风村村响”。

“大喇叭”还成为传递成长关爱的新载体。节目邀请专家分享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经验和心得,以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安全教育等干货。从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到品德教育,从亲子沟通技巧到如何应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专家的分享为村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让许多村民对家庭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更加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

“用本地话讲本地事,特别有说服力。”化州市文明办称,“文明乡风村村响”广播节目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不断丰富节目内容,创新节目形式,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还将进一步完善广播设施,扩大广播覆盖范围,让更多的村民能够听到文明之声,让“村村响”变为“长期响”“优质响”。

南方+记者 杨建雄

通讯员 潘晓冰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