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韶关乳源民族实验学校凭借深厚的文明底蕴与创新实践,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这座扎根粤北瑶乡的学校,历经67年发展,以“谦和文化”为魂,以师生共长为根,在文化浸润、教师赋能、学生全面发展等领域持续发力,谱写出新时代文明校园的生动篇章。
厚植谦和文化
从“活动”到“浸润”的精神滋养
该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谦和”文化作为育人核心,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与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从“活动体验”到“精神浸润”的文化育人目标。每年精心举办“双节”——谦和文化艺术节和谦和体育劳动节,让学生在书画展览、文艺表演、体育竞技等活动中展现才华、锤炼品格。同时,开展系列文明实践活动,将春节写春联、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猜谜、戏曲、经典朗诵等文化传承活动与瑶绣、瑶歌、瑶舞等非遗传承深度融合入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艺术体验中传承民族精神。
赋能教师成长
从“师德”到“专业”的双向提升
该校坚持“强师铸魂”理念,构建“师德+专业”双轮驱动的教师发展体系,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将思政教育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定期组织政治理论学习、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等方式,筑牢教师思想根基。在师德建设方面,创新开展“乳源最美教师宣讲”“优秀班主任论坛”“全县师德模范巡回演讲”等品牌活动,以身边榜样激励教师坚守教育初心,营造崇德尚教的浓厚氛围。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该校实施“多元赋能”工程:以教学竞赛为抓手,通过“教学大比武”搭建展示平台;依托学科名师工作室和骨干教师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研讨;推行“师徒结对”培养模式,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该校还将“谦虚上进,和善导学”等理念融入课题研究,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在考评管理上,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业绩、师德表现与专业发展等多方面综合评价,激励教师争先创优。
培育谦和少年
从“习惯”到“能力”的全面成长
为深化谦和文化内涵,该校构建“五心四有谦和教师”“五讲四有谦和学子”发展目标,推行《民族实验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管理20条》,通过月度星级评选和寄宿制军事化管理强化习惯养成;建设标准化心理咨询室,形成心理健康教育闭环;开发民族特色校本课程,让学生学习瑶族历史、文化习俗,增强民族认同感;非遗传承校本课程则邀请省优秀传承人赵艳芳老师指导学生研习瑶绣技艺,一针一线间感悟传统文化的匠心;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带领学生走进劳动基地,掌握种植、养殖、烹饪等生活技能,培养勤劳品格。
优化育人环境
从“硬件”到“内涵”的品质升级
该校以环境育人为抓手,全面推进育人环境品质升级,实现从“硬件设施”到“文化内涵”的全面提升。大力拓展活动阵地,新建劳动教育基地、非遗传承工作室和未来教室等特色功能场所,其中省优秀乡村传承学校中意爱心非遗室(瑶绣)的建成,将非遗文化传承融入学生日常教育;未来教室为学生科技创新搭建平台,助力学生在国家级信息技术竞赛中斩获佳绩。同时,该校优化运动场所布局,落实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该校紧扣“谦和文化”主题,塑造谦美校园,打造谦和主题文化展示墙和文明校园宣传展板,使校园建筑、景观与文化内涵深度融合。精心设计的文化墙、错落有致的花草树木,处处彰显“谦和”育人理念。《以传承瑶族文化为载体探索新时代学校文化育人新途径的实践研究》申报了省级德育课题,该课题的开展,推动了瑶族文化与现代教育创新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如今,乳源民族实验学校正以“全国文明校园”的崭新身份,继续谱写着新时代文明与教育交融的华彩乐章。从谦和文化的深耕到教师队伍的锻造,从谦和少年的培育到育人环境的升级,该校以全方位实践打造山区教育标杆,成为粤北山区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南方+记者 潘俊宇
通讯员 乳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