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青年共祭海,同源文化筑牢民族根脉

作者 赵强 2025-08-17 20:53

8月16日清晨,阳江闸坡国家级中心渔港新高桩码头,海风猎猎,旌旗招展。

在震天的渔鼓与腾跃的醒狮簇拥下,第二十三届南海(阳江)开渔季祭海大典庄严开启。一群来自海峡对岸的台湾客家青年代表,怀着对共同文化根脉的深切认同,与当地渔民并肩而立,亲历这场跨越千年的海洋盛典。

台湾青年们神情庄重,目光随主祭者宣读祭文的抑扬顿挫而流动。当司礼引导众人向浩渺南海虔诚献酒,他们亦俯身肃立,以古礼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这份源自周代的古老仪轨,此刻成为两岸心灵共振的纽带。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今年首次亮相的创新设计“旗引星轨·海纳天恩”开渔旗,在千帆之上猎猎招展,将深邃的生态理念织入传统祈愿,令台湾青年深切感受到古老渔俗焕发的时代新意。

同源文化牵两岸,亲历大典情愈深

“苗栗和阳江,祭海民俗同根同源,但这里的规模和气魄令人震撼!”台湾客家总商会会长叶春荣站在气势恢宏的典礼现场,难掩激动。

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对两岸血脉相连、习俗相通的生动体认。台湾地区苗栗市负责人余文忠亦是首次亲历阳江开渔盛况:“壮观的场面让我们深感不虚此行。这些美丽的海岸,正适合两岸亲友携手同游。”他当场表示将带领更多台湾乡亲前来,共赏这片热土。

此次开渔季自8月15日启动以来,便以“深化交流、共叙亲情”为主轴。350余位台胞相聚阳江,共绘“两岸一家亲”的温暖画卷。对台湾青年而言,祭海仪式不仅是观礼,更是文化认同的洗礼。

他们穿梭于数万游客之间,在喧腾的狮舞与悠远的渔歌中触摸千年渔俗的温度,更在两岸同胞共享的仪式感中,体悟“人海共荣”的宏大主题如何将彼此命运紧密相连。

千帆竞发向蔚蓝,同心共筑新愿景

随着主祭旗升,祈愿“渔获丰、保平安”的呼声在码头回响。礼炮鸣响,金猪贺船,满载祝福的渔船鸣笛启航,驶向丰收的蔚蓝。台湾青年们的目光追随着远去的船影,心中激荡着与这片热土共同前行的愿景。正如全国台企联监事长黄明智所呼吁,两岸青年正成为融合发展的实践者与受益者。

祭海大典的袅袅余烟中,深植于共同文化基因的认同感已然升腾。当台湾青年与阳江渔民在同一片海天之下,以同样的虔诚礼敬先祖耕海牧渔的智慧,一条以文化共鸣浇筑、以血脉亲情加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纽带,正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与坚韧。

千帆竞渡,不仅向着丰饶的渔场,更驶向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共创繁荣的广阔未来。

考察交流促合作,携手共谱新篇章

祭海大典后,台湾青年代表的行程继续延伸,通过实地参与文化活动、考察产业项目与历史遗迹,深化两岸在文化、经济、科技领域的多元交流。

在海陵试验区,台湾青年参加第二十三届南海(阳江)开渔季活动,随后考察广东省对台交流基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并在孙中山专题交流座谈会中探讨历史脉络,同步走访海陵岛风景区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

当晚,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三农交流活动晚宴在阳江市名濠饭店举行,为后续产业合作搭建沟通平台。

在阳江期间,台湾青年先后考察国家海上风电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广青金属科技有限公司,了解新能源与制造业发展成果;前往阳春市八甲镇考察阳江抽水蓄能电站,并参加阳春市招商推介欢迎晚宴。

随后还将赴阳春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阳江十八子音响博物馆参观,感受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的融合。行程还延伸至珠海,参访国际航展中心、珠海大剧院及港珠澳大桥,直观体验大湾区建设的蓬勃活力。

从海洋文化传承到现代产业考察,从历史对话到未来愿景,台湾青年的行程既延续了对传统文化的寻根之旅,也搭建起两岸在多领域交流合作的桥梁,为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愿景注入实践力量。

撰文:赵强  林中翔  何飞军

图片:雷怡婷

编辑 魏楠
校对 叶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