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英歌舞跳到世界舞台,潮州少年有多爱?

作者 刘梓薇 2025-08-14 09:19

近日,潮州市府城英歌舞队亮相世界青年和平大会。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少年登上世界舞台,与澳新传统歌舞、西非墩墩鼓舞、日本创价大学合唱团等世界各地特色艺术团体同台演出,展现潮州英歌的青春力量。

近日,潮州市府城英歌舞队亮相世界青年和平大会。受访者供图

近日,潮州市府城英歌舞队亮相世界青年和平大会。受访者供图

英歌舞起源于潮汕地区,伴随民俗活动而产生。一到传统节日,各村青少年组成的英歌舞队便跟着巡游队伍行进起舞,民间将此称为“跳兴”,以起舞祈求吉祥。

英歌舞热涌动潮州。刘梓薇 摄

英歌舞热涌动潮州。刘梓薇 摄

如今,随着英歌舞火爆出圈和非遗传承在民间铺开,潮州青少年儿童群体中正掀起一波英歌热潮。从乡村到城市,从民俗到艺术,从公益到商业,英歌舞的存在不再只是为了“跳兴”,而是潮州文化的符号,凝聚起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并借由文旅传至四海,飞向千家万户。

公益培训 15天内组建起少年英歌舞队

夜里的潮州古城,“哒哒哒”的木槌声和着锣鼓声不停传来。潮州共青团青少年英歌舞队的孩子们踩着鼓点,手执木槌,步若腾龙,跃起英歌气概。

11岁的毛博林是这支队伍里的一员。英歌舞的呐喊声和木槌声,让他喜欢上这种英气十足的武术舞蹈。“很帅,想像他们一样跳起来。”毛博林开始跟着手机里的英歌舞视频学着跳,动作粗了点,但他内心特别享受。

2024年3月,潮州市青少年宫发出招募,拟组建潮州共青团青少年英歌舞队。毛博林报了名,每周五晚风雨无阻,真正开始学习。“动作比以前规范了,跟小伙伴们一起学习,越跳越有兴趣!”毛博林说。

少年英歌舞动潮州街头。受访者供图

少年英歌舞动潮州街头。受访者供图

像毛博林一样热情的孩子不在少数。“第一批50个名额刚开放报名不久就已经爆满,供不应求。”潮州市青少年宫主任黄少鑫表示。由于学生和家长对英歌舞需求高涨,青少年宫增加第二、第三批学额,现共有三支队伍,队员年龄最小才8岁。黄少鑫提到,其中有个孩子郑良钺第一次没报上名,气哭了。青少年宫给了机会,让孩子自主学习,如果两个星期后跟得上就可以加入。后来,孩子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入到了英歌队。

这份热情,也促成青少年宫在15天内就从零开始组建起英歌舞队。目前,已形成了两支稳定队伍,共有100名队员。

为迎接第二十三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的到来,潮州共青团青少年英歌舞队正紧锣密鼓地开展集训。暑期夜晚,潮州古城牌坊街、镇海楼前时常可以看到孩子们训练的身影。“有些外地的游客小朋友喜欢,我们也会安排教练指导,让孩子体验。”黄少鑫说。

自建队以来,潮州共青团青少年英歌舞队服务全市各类文旅活动50多场次,参与省市重要宣传拍摄录制工作22次。今年1月14至16日,潮州市青少年宫英歌队赴香港进行文化交流,并走进香港潮州会馆中学,与香港青少年共同感受潮州非遗的独特魅力。

潮州共青团青少年英歌舞队在香港紫荆广场演出。受访者供图

潮州共青团青少年英歌舞队在香港紫荆广场演出。受访者供图

潮州共青团青少年英歌舞队赴香港进行交流演出。受访者供图

潮州共青团青少年英歌舞队赴香港进行交流演出。受访者供图

校园英歌 开起特色班 请来专业教练

在今年“潮州青龙庙会”非遗巡游活动一众展演中,湘桥区联正实验学校小学部的少年英歌舞队亮相。

萌娃英歌在镇海楼前上演。郑新洽 摄

萌娃英歌在镇海楼前上演。郑新洽 摄

“去年秋季校运会筹备期间,学校老师萌生了将英歌舞元素融入班级表演的想法,便聘请舞蹈老师对表演进行编排。”联正实验学校小学部副校长骞国建介绍,训练中,老师还讲述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让学生在训练中爱上英歌舞,领悟其文化精神。

近年来,随着非遗进校园的落地,潮州各学校开设英歌舞特色班、聘请教练入校培训,让传统文化搭载英歌舞跃进学校课堂,跳进更多青少年的心。今年3月起,潮州市文化馆联合潮州府城英歌舞体验馆、潮州潮旅旅游集团开展“英歌舞非遗传承公益行动”,推动英歌舞走进校园,同时向学生开放英歌舞体验,引进来、走出去,让文化根脉在教育中延续。

每周二下午,府城英歌队10多名队员定时走进城南小学开展英歌舞教学,对近500名学生进行常态化驻校授课,目前已培训25节课程。表演者示范教学,一槌一跳,舞起非遗的力量,播下传承的种子。

英歌舞成为新颖的课间活动之一。受访者供图

英歌舞成为新颖的课间活动之一。受访者供图

幼儿园的孩子也加入英歌舞的传承队伍中。潮州市湘桥区中心幼儿园将英歌舞融入非遗课堂教学,并组建了一支小小英歌舞队。在今年6月16日的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分点活动中,萌娃们身着“迷你”英歌服,小手握着木槌,灵动的小身体迸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面向海内外观众,敲响非遗传承的童音。

英歌舞在幼儿园播下传承的种子。刘梓薇 摄

英歌舞在幼儿园播下传承的种子。刘梓薇 摄

商业运营 只要有心跳好,就从零开始培训

曾经是潮剧传承中心的牌坊街82号,如今传承的声音以另一种形式仍在延续。

去年8月,府城英歌舞体验馆负责人洪昉心血来潮,在这里开了首家英歌舞体验馆——府城英歌舞体验馆。原本只想着雇用周边城市的英歌队成员到馆里给游客表演英歌舞,工资日结,包吃包接送,却没想到,这事成了一个“坑”。

“管理太难了!”洪昉长叹了一口气,“这些孩子来自潮阳、普宁乡村,他们从小就会跳,有一定功底,但真正要到我这组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队伍,他们的水平、素养都参差不齐,今天和队长不和,明天就闹着要走人。”这也是民间英歌舞队遇到的困境,缺乏科学的管理,且人员、市场不稳定,难以组成运转有序的队伍。开馆后的前三个月,洪昉的英歌舞体验馆亏损了。

“不能半途而废,要做就做到最好。”生意人洪昉用商业思维破局,在潮州府城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他重新招募挑选合乎要求的青少年,与他们签合同、定规矩,包吃住、给底薪、加提成,哪怕是一张白纸,只要有心想跳好,可以从零开始培训。但他的要求也不低。“每个队员不仅要把基本功锤炼扎实,还要学会化妆、乐器,打造个人IP引流,让更多喜爱英歌舞的游客可以到馆里体验。”

英歌舞队员进行教学。资料图片

英歌舞队员进行教学。资料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洪昉发现,当英歌舞成为一种体验,而不是一种传承压力,反而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洪昉要求队员,既要跳好英歌舞,也要做好服务,他在每一场表演中增加教学、化妆体验,让队员到观众席中,或请游客到舞台上,充分互动起来,增强游客的体验感。而这些要求和训练,逐步培养起一支较高素质的青少年英歌舞队。

游客上台体验英歌舞学习。刘梓薇 摄

游客上台体验英歌舞学习。刘梓薇 摄

有了商业运作支撑,非遗飞向更远的舞台。从民俗舞蹈到舞台艺术,洪昉不断尝试创新,融合英歌舞多个流派的优势改良舞蹈,把潮州英歌舞跳到更高规格的平台接受检验。7月30日,府城英歌舞队受邀参加世界青年和平大会。在7分钟的表演里,他赋予不同水浒英雄各自的动作,增强故事感,使角色特点更加鲜明,舞台效果更丰富。

“能够到这样高规格的舞台表演,也是对我们队伍的认可。”洪昉说,接下来还会继续探索,创新英歌舞的表现力,让潮州英歌舞被更多人看见。

■特写

英歌舞馆里,迷茫年轻人找到生活前路

英歌舞体验馆的兴起,引来的是游客,传播的是非遗,也让迷茫的青少年逐渐明晰了生活的前路。

23岁的阿胜今年春节后来到府城英歌舞体验馆上班。高一退学后,他送过外卖、学过汽修,但都干不长久。跳英歌舞对他来说,是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工资待遇、环境都不错,自己也喜欢。”

这也不只是一份工作。阿胜不喜欢卖票,但在休息时间,他会打开手机,看看普宁、潮阳老牌英歌舞队的动作、妆容,他喜欢富美英歌舞队漂亮的动作,会去模仿,也会学习一些有创意的妆容,自己学着化。

从不会喝酒的阿胜,为了学好武松的醉态,尝试喝了点酒,揣摩醉步。“武松是《水浒传》里最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刚猛正义,舞蹈动作既充满爆发力也暗藏禅意。”他对角色也有自己的理解。

有时,他还会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自己表演的短视频,没有人硬性要求他。他好像开始找到内心的安定。阿胜喜欢骑行,社交媒体ID叫菜腿阿胜,用双腿丈量世界,上面记录了他的骑行日常。今年以来,菜腿阿胜更多以“行者武松”的形象出现。“以前喜欢玩,现在没时间了,只想踏实训练、工作、挣钱,以后想结婚。”

和阿胜不同,这是18岁的周壁文人生第一份工作。上个月,他拿了9000多元的工资。“卖票可以有提成,增加收入。”他笑了,咧着嘴,脸上的油彩被撑开。

四川人黄林坪是这支队伍里为数不多的女孩,与两位腼腆的男孩相比,她的脸上有更多的笑容,能说会道是她最明显的特质。借着在馆里当主持人的机会,热爱英歌舞的她经常跟队里的男孩学英歌舞,也会把动作教给进馆体验的孩子们。“看着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在跟他们互动的过程中,我也开心。”

少年们与英歌舞为伴,在各自的青春里寻得一点微光。

■观察

民间英歌体验 激发文旅新活力

在潮州古城府学旧地文创园,英歌也在游客间起舞。

“哒哒锵锵锵……”锣鼓起,舞蛇时迁打头阵,穿过观众席,旋转翻腾跃上舞台。随着鼓声渐密,吴用、林冲、武松、史进等角色悉数上场,强节奏的乐声和动作汇聚全场目光,一次次亮相,赢得阵阵喝彩。

游客在英歌舞体验馆里观看演出。刘梓薇 摄

游客在英歌舞体验馆里观看演出。刘梓薇 摄

表演过后,英歌舞教练化身主持,向观众讲解英歌舞发展历程和舞蹈特色,不时向观众提问。台上台下互动频频,热闹又过瘾。

游客上台体验英歌舞学习。刘梓薇 摄

游客上台体验英歌舞学习。刘梓薇 摄

坐在台下茶席间与顾客谈笑的,是文创园内这家英歌舞体验馆的经营者李钏。去年底,在潮州古城经营旅拍生意的她,正为业绩下滑发愁。“那时候到店旅拍的顾客经常会问,有没有英歌舞可以体验。”这让她隐约捕捉到一个新的商机。

今年春节后,李钏在府学旧地文创园内租下一处两层店面,二楼做英歌舞表演体验+茶馆,一楼做英歌舞旅拍+打卡,以英歌舞为主题的复合业态尝试经营。暑期以来,每天能有约200人次左右的游客进店消费。

以英歌舞为主题的复合业态在古城涌现。受访者供图

以英歌舞为主题的复合业态在古城涌现。受访者供图

南京市锦泽盈国际旅行社总经理杨振峰,是李钏英歌舞馆里的常客,也经常带团来潮。他明显发现,静态的观光旅游已成过去式,近两年深度体验游是大部分游客需求。“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地很受游客青睐,英歌舞成为我们向游客宣传潮州旅游的一大亮点。”杨振峰说。

从安徽来的张锐第二次来到该体验馆。他说,这种近距离感受跟在手机上看不一样,特别震撼。

位于牌坊街的另一家英歌舞体验馆,也有自身的“看家本领”。游客落座品茶观看表演后,可上台参与英歌舞动作学习、与英歌舞队员合影,还能体验妆造,参与感十足。

游客体验英歌舞妆容,与英歌舞队员合照。刘梓薇 摄

游客体验英歌舞妆容,与英歌舞队员合照。刘梓薇 摄

“以前可能只有表演者能真正感受到英歌舞的魅力,而现在,普通游客、孩子、甚至外国的友人能通过沉浸式体验,真正去学、去跳,了解它背后的文化。这种互动方式,能激发出大家对英歌舞更多的了解,产生更多的共鸣。”该体验馆负责人洪昉说。

■延伸

韩师:以英歌舞为课题开展科研

中小学、幼儿园聚焦传承和普及,高校则以英歌舞为课题开展科研活动。

2012年至今,韩山师范学院通过成立英歌舞大师工作室,申报并主持的与英歌舞相关的省级、市厅级、校级科研、教学项目累计达9项,针对英歌舞的演变及发展、濒危与抢救、海外传播等议题开展研究。其中广东省社科项目《潮汕文化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研究——以英歌舞等为切入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厅级奖项近20项。

此外,韩师英歌舞大师工作室还同步开设英歌舞选修课、线上课等,为学生打造学习、展示英歌舞的开放平台。只要学生感兴趣,就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参与。成立后,工作室师生团队多次在校内外开展表演,并积极参与学校纵向帮扶潮州市县区三所学校工作。在音乐学院对口帮扶的浮洋镇中小幼儿园、枫溪镇中心幼儿园,已开展了英歌舞特色课程教学活动。

文字:南方+记者 刘梓薇

编辑 余丹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