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学院29个突击队代表项目,你pick哪一个?

广东教育头条 2025-08-21 13:48

今年暑期,肇庆学院组建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奔赴全省各地基层社区一线,立足专业特色,在乡村健康、公共服务、基础教育等多个领域开展实践服务。

经各学院筛选推荐,该校29支突击队脱颖而出,在南方+客户端展示青春风采。

一起为青春力量点赞!(可多选) 1.“春风圳起”大学生暑期教育实践活动队 2.华石镇“三所学校”高质量发展肇院青年先锋队 3.“思政星火·筑梦金鸡”实践团 4.罗城教育服务突击队 5.“励马研行”社会调研实践队 6.“乡行记·青春力行团”突击队 7.“心理探微 青益筑梦”实践团 8.“科技赋能乡土,青春焕新传承”实践团 9.“设计创意”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 10.“青春筑梦乡村路,振兴聚力义教行”实践团 11. 与“波”童行实践团 12.筑梦求学驿站调研队 13. “怀”有希望,“集”智振兴实践团、数智赋能,师慧未来实践团 14.“友”约广东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15.“数来宝话生活”实践团 16. “益暖凤凰”实践团 17.“体育下乡,青春寻迹”社会服务实践队 18.“心手相牵 温暖童心”社会实践团 19. 点草成“金”——广东金线莲仿野生栽培突击队 20.青力青为——乡村服务零距离突击队 21.“燎原星火科技”突击队 22.广府金绣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 23.“肇筑绘巷·花映巷间”实践团 24.新质赋能实践团 25.“助力农业产业化”乡村振兴实践团 26. “智”播南药突击队 27.春日载阳突击队、“芡”途似锦突击队 28. “菠种希望·助力乡振”菠萝种植加工实践团 29.“匠心质护·药绿乡行”食药清源守护实践团 提交

1.“春风圳起”大学生暑期教育实践活动队

马克思主义学院“春风圳起”大学生暑期教育实践活动队前往深圳、广州开展了为期5天的“研习南粤”系列活动。

实践队追循“改革先锋线”,在莲花山公园、前海石公园、渔民村、北站社区和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馆等地深入参观。其中,宣讲团成员采取就地取材、现场宣讲的形式进行系列宣讲与视频录制,调研团则深入历史古迹、红色基地、基层社区和城中村等进行实地考察、访谈调研。

2.华石镇“三所学校”高质量发展肇院青年先锋队

马克思主义学院华石镇“三所学校”高质量发展肇院青年先锋队于今年7月15日至19日深入云浮罗定市华石镇,开展社会实践。

队员们前往当地村寨开展家访,倾听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心声,并了解学校在心理疏导与行为管理上的难点。团队策划并协助开展了“青春云浮·益起来”夏令营,精心设计非遗手工、趣味文体等多元课程。

此外,团队还完成了推进产业调研、教育帮扶、政务协助及环境整治等工作。

3.“思政星火·筑梦金鸡”实践团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星火·筑梦金鸡”实践团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赴云浮罗定市金鸡镇开展了为期5天的实践活动。

实践团进行了实地考察、入户走访和面对面访谈。成员们分组探访留守儿童,与他们交流,并协助镇团委开展了公益夏令营活动。夏令营以红色故事厚植信念根基,借创意手工触摸多彩职业,用心理课堂疏解成长烦恼,多措并举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助力。

此外,团队结合前期家访,访谈调研金鸡镇政府工作人员及教师,了解当地基础教育与师资现状,同时聚焦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留守儿童问题,调研当地关爱服务体系,针对性提出引入专业人才并联动高校培训、构建“中心校+村小”资源共享体系、加强监护人培训等对策。

4.罗城教育服务突击队

马克思主义学院罗城教育服务突击队与云浮罗定市罗城街道石围社区联合开展思政学子送课下乡夏令营活动。

在为期三天的夏令营活动中,突击队以“夯实理论根基、锻造实践能力、传承红色基因”为核心,设计了涵盖语言、艺术、美术、体能等多个维度的特色课程,从思政课堂上的中国故事、民族英雄到安全教育中的防溺水小知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漆扇体验到鱼跃龙门绘画课堂,从一首《强军战歌》到“说说你心中的英雄人物”,40余名师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思政力量,以互动性教育课堂引导儿童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5.“励马研行”社会调研实践队

马克思主义学院“励马研行”社会调研实践队前往云浮罗定市双东街道,围绕留守儿童教育、教学点撤并、产业结构转型等乡村振兴热点难点,与相关政府部门开展座谈,走访校园校舍,参观企业车间,在基层一线调研学习。

在问政访企求教过程中,实践队不断接受教育,深入思考,用脚步丈量基层,用耳朵倾听需求,用知识解答课题,为“百千万工程”添点青春力量。

6.“乡行记·青春力行团”突击队

马克思主义学院“乡行记・青春力行团”突击队赴云浮罗定市素龙街道素龙中心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助力乡村教育发展、丰富学生暑期生活,共吸引140余名学生参与。

团队结合学生切实需求与现实情况,制定了教育帮扶计划。各色课程亮点纷呈,成效鲜活可见:篮球课上,孩子们奔跑跳跃,汗水里折射着运动的活力与快乐;心理课上,老师用轻松的游戏引导大家敞开心扉,在互动中学会接纳自我、理解他人;口才课上,分组演练情景对话,孩子们的表达日渐流畅;礼仪课上,拱手礼、日常问候礼的学习,孩子们在弯腰颔首间触摸到礼仪的温度;手工课上,扭扭棒、彩色黏土、彩纸在指尖翻飞,创造力在动手实践中尽情绽放。

7.“心理探微 青益筑梦”实践团

在肇庆端州江溪村,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心理探微 青益筑梦”实践团开展走访调研,捕捉当地的症结并针对性地开展温暖行动。

实践团的队员们陪老人们聊家常,耐心倾听他们的故事;组织儿童给外出务工的父母写信。这场“心灵护航”,为江溪村的老人和儿童送去了温暖。

8.“科技赋能乡土,青春焕新传承”实践团

“科技赋能乡土,青春焕新传承”实践团前往肇庆市鼎湖区开展实践。团队开设AI科普课堂,用“科技猜谜”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畅想AI未来;创新安全教育形式,指导制作安全手环,并通过AI绘画具象化科技构想,将收集的“科技心愿”存入“时光胶囊”。

此外,为进一步传承、弘扬当地江溪村醒狮技艺,团队多角度拍摄核心动作,建立影像档案,整理传承人讲述的历史渊源与传承故事,并借助AI绘画生成醒狮IP。

9.“设计创意”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

肇庆学院美术馆“设计创意”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肇庆市端州区城东街道青莲村,开展了为期数日的调研。

团队秉持“接地气、有灵气”原则,挨家挨户征集乡土记忆,将古私塾纹样、本土传说等元素融入创作。经过反复打磨,最终完成的10幅墙绘,让斑驳墙面成为“会说话的乡愁载体”;以青莲意象设计的村标,成为串联古今的对外名片,以创意微光为青莲村振兴注入动能。

10.“青春筑梦乡村路,振兴聚力义教行”实践团

教育科学学院“青春筑梦乡村路,振兴聚力义教行”实践团前往肇庆市德庆县官圩镇开展义教活动。

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和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实践团成员在初步了解后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课程。课程内容涵盖现代科技、传统文化、心理、民族音乐以及手工实践等。

通过本次义教活动,乡村的孩子们接触到了丰富的课外知识:在科技课程中,他们了解了基础科技概念并进行了简单操作;在传统文化课上,增进了对相关文化知识的了解;在音乐和手工活动中,积极参与并完成了相应作品。

11. 与“波”童行实践团

文学与传媒学院与“波”童行实践团前往肇庆市端州区波海社区,以“推普筑梦”为主题开展活动。

实践团面向儿童设计义教课程,围绕国学经典、红色文化等内容推进普通话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孩子们学习、运用普通话,积累好词好句,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学经典的兴趣,更助力他们提升普通话能力、传承文化。

实践团在波海社区同步开展普通话推广调研,聚焦儿童、老人和特殊群体,覆盖全年龄段居民,通过社区走访及“线上+线下”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结合大学生视角提出富有青春活力的建议,为波海社区的发展贡献当代青年的力量。

12.筑梦求学驿站调研队

文学与传媒学院筑梦求学驿站调研队前往肇庆市端州区波海社区进行资助政策宣传。

成员们耐心地向社区居民讲述资助政策,并为他们答疑解惑。此次资助政策宣讲架起了儿童们通往未来的大桥,以助学贷款助力成才。

13. “‘怀’有希望,‘集’智振兴”实践团;“数智赋能,师慧未来”实践团

7月16日至21日,肇庆学院两支“三所学校”和县中提质实践团——“‘怀’有希望,‘集’智振兴”实践团;“数智赋能,师慧未来”实践团,深入肇庆市怀集县洽水镇、冷坑镇,通过课程教学、校地协作与实践调研,针对实际情况设计帮扶方案。

在实验教学创新方面,物理组教师将“摩擦力实验”拆解为分步小任务,引导学生亲手操作;生物组教师带领学生用有限器材观察种子结构,发现玉米胚乳遇碘变蓝现象;安全实践教育课上,团队通过“视频+假人”的形式示范防溺水急救,结合当地地理特征解析洪涝自救方法。

14.“友”约广东“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7月18日,肇庆学院音乐学院“友”约广东“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前往云浮市新兴县大江镇逸夫小学,开展暑期乡村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此次实践活动紧扣“艺术赋能乡村教育”主题,通过“课堂教学+文化浸润+实践展示”三维模式,发挥专业特长,开设舞蹈律动、音乐训练、诗歌写作、安全教育、语言表达等基础课程,帮助孩子们实现全面发展。

团队设计“音乐里的红色故事”专题课,通过《北京的金山上》《歌唱祖国》等经典歌曲的创作背景讲解,让孩子们在旋律中感悟革命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15.“数来宝话生活”实践团

数学与统计学院“数来宝话生活”实践团前往肇庆市鼎湖区永安镇大社村和江溪村,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以专业特色为依托,助力乡村公益服务与文化传承。

本次活动中,实践团在大社村和江溪村,用数字谜语的巧思、身体数字链的灵动、图形搜索的思维,搭配急救宣讲的细致,让知识在孩子们的雀跃中流淌。实践团还为当地的传统文化永春拳做了宣传视频,深入了解与调研了当地传统文化的了解与传承。

16. “益暖凤凰”实践团

数学与统计学院“益暖凤凰”实践团深入一线,开展走访和调研。

针对实际问题,实践团组建了三支特色小分队开展精准帮扶:“助学微光”小分队深入学生家庭,细致宣讲国家资助政策,让惠民政策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花开砚园”小分队创新设计生涯启蒙课程,为乡镇儿童打开认知自我与世界的窗口,点亮成长方向;“邻里健康方程式”小分队聚焦民生需求,开展防性侵、防艾知识普及以及急救技能培训,为乡镇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17.“体育下乡,青春寻迹”社会服务实践队

在肇庆市鼎湖区广利街道,体育与健康学院“体育下乡,青春寻迹”社会服务实践队走进社区,开展应急救护知识科普活动。

团队把应急救护知识讲解作为核心,将防溺水科普融入其中。课堂上,通过生动演示、互动实践,教孩子们识别危险、掌握自救互救技能,手把手指导心肺复苏操作,让知识从理论落地实操。

18.“心手相牵 温暖童心”社会实践团

7月17日至20日,体育与健康学院“心手相牵 温暖童心”社会实践队伍在云浮罗定市附城街道,开展了为期4天的暑期夏令营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队员们通过专业的知识传授和丰富的体育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相长的过程,让队员们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让学生们体验到了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

19. 点草成“金”——广东金线莲仿野生栽培突击队

生命科学学院点草成“金”——广东金线莲仿野生栽培突击队深入肇庆四会市凤凰镇、石狗镇,开展金线莲林下仿野生可持续种植技术推广。

突击队前往凤凰镇黄金沟进行踩点,探寻野生金线莲的踪迹,为日后开展金线莲林下仿野生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突击队在两镇组织开展“金线莲林下仿野生可持续种植技术——兴农之路”专题培训活动,系统讲解种植技术要点,让村民深入了解金线莲的药食价值。

突击队还在石狗镇坑尾村建立起金线莲林下仿野生种植示范基地,基地负责人郑师傅在短短一年三个月内,种植面积已从0.3亩扩展到现如今涵盖林草水域面积超5亩林地,实现良好经济效益。

20.青力青为——乡村服务零距离突击队

生命科学学院青力青为——乡村服务零距离突击队深入肇庆四会市黄田镇,在当地进行调研。

突击队将本次工作重心放在国家资助、福利政策的对内落实情况调查,以及与本土特色经济文化及旅游业融合的情况。在人口稠密处,队员设置了助贷宣传站点,向当地百姓进行助贷知识宣传。

同时,突击队队员深掘黄田品牌产物柑橘,带队参观荷花基地,宣讲陈伯忠故居的红色精神,结合本土风情创制招牌IP,将黄田的山水好景用多样的方式向外宣传。

21.“燎原星火科技”突击队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燎原星火科技”突击队前往肇庆市鼎湖区图书馆、鼎湖区迪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科技科普、安全防护、政策调研等内容,以高校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结合模型演示智能车导航、避障技术,突击队队员为当地孩子们讲解电车技术优势,帮助小朋友理解科技对生活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此外,突击队展示智能视觉人形机器人、仿生机械手臂等,并让小朋友亲自操作,直观感受科技魅力。

22.广府金绣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

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广府金绣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肇庆市高要区小湘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一场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实践团成员化身“非遗讲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揭开广府金绣的神秘面纱。他们简化广府金绣制作工艺,并将鼎湖山、七星岩等本土元素与热门IP融入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广府金绣的魅力。

实践团在广府金绣非遗保护与创新领域已深耕十余年,在肇庆市鼎湖区莲花镇分界村、罗布村,高要区金渡镇铁岗村、连滩镇、都城镇等设立了集产品展示与金绣体验课程于一体的研学基地,带动800余名当地居民就业,创收200多万元。

23.“肇筑绘巷·花映巷间”实践团

“肇筑绘巷·花映巷间”实践团前往肇庆市端州区城中社区,以墙绘作为优化社区环境的切入点。

团队将花卉元素与肇庆当地特色古建筑巧妙结合,力求让画作既承载历史的厚重感,又洋溢着童真活力。同时,实践团还积极探索系列文创产品的发展路径,把墙绘中的古建筑剪影、花卉图案转化为冰箱贴等实用文创物件,推动文化符号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24.新质赋能实践团

政法学院新质赋能实践团于7月14日至21日在肇庆市广宁县江屯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广东凤之源茶业有限公司,深入茶山观察茶叶生长、与乡贤交流种植技艺。

同时,团队还探访福善里、积善里客家大屋,亲手丈量建筑构造、向村支书请教客家大屋往事,并走进粤桂湘边纵队纪念馆,细致梳理革命史料、拍摄红色印记,扎实开展茶山调研、客家大屋建筑记录、红色史料整理等实践工作。

团队结合乡贤赋能与文旅融合研究方向,提出“主体赋能+品牌建设+文旅融合”的茶产业方案,形成古建保护的相关调研报告,为古建文化传承提供学术支撑。

实践两载,团队成果丰硕:斩获3项省级奖项,1个国家级、2个省校级大创项目立项;通过制作纪录短片、发布媒体报道等渠道,有效助力江屯镇红色文旅焕活、乡村特色产业升级、古建文化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25.“助力农业产业化”乡村振兴实践团

经济与管理学院“助力农业产业化”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肇庆四会市黄田镇,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期间,团队完成涵盖4村1镇的产业调研报告,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梳理出影响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因素;结合经济学理论,分析各镇产业发展优劣势,最终形成了一份详实的调研报告。

26. “智”播南药突击队

经济与管理学院“智”播南药突击队于今年暑期进驻德森南药基地,携手该基地共开展8场直播,累计16小时,采用自然引流方式并每日进行播后复盘及直播运营优化建议。

据统计,直播累计曝光人次约5.6万、观众人数达5098人、新增粉丝约190人,并贡献10篇话术及德森南药自媒体账号运营思路(思维导图)及产品文案共计9510字,采访视频一条。

27.春日载阳突击队、“芡”途似锦突击队

今年暑期,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春日载阳突击队和“芡”途似锦突击队,积极落实沃土兴农行动,聚焦肇庆市名(文庆鲤)、特(肇实)、优(饲料鳜)、新(水果枸杞)农产品绿色低碳种养技术、健康高值产品和三产融合低碳健康高值农业集成技术,解码基塘农业新模式下,三产融合农文旅综合体的低碳、健康、高值密码。

以体验为桥梁,团队解锁了农文旅融合新范式;以探访为契机,团队宣介“产品场景化、体验生活化、推广共情化”的乡村文旅融合新业态。

通过科技和文化赋能,团队优化了肇庆名特优新农产品绿色种养生态技术,研发了药食同源高附加值即食产品,并通过设计面向东南亚市场的产品包装,为特色农产品插上了飞向海外的翅膀。

28. “菠种希望·助力乡振”菠萝种植加工实践团

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组建“菠种希望·助力乡振”菠萝种植加工实践团,奔赴肇庆市高要区禄步镇双马菠萝种植基地,通过直播带货、品牌塑造、加工技术优化等举措,为当地特色农产品打通产销链条。

为扩大双马菠萝品牌影响力,团队与基地负责人焦桂森展开深度合作。在户外种植区,主播们以“云科普”形式生动讲解双马菠萝百年种植史,介绍科技特派员吴秀兰副教授带来的种植技术,单场直播点赞数超1万。

此外,团队开展问卷调查,回收112份有效问卷,发现双马菠萝知名度不够是当前的困境。于是,团队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制定了一套“品牌塑造+精准引流”的推广策略,协助基地优化产品包装设计,融入地域特色元素,提升品牌辨识度。

29.“匠心质护·药绿乡行”食药清源守护实践团

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匠心质护·药绿乡行”食药清源守护实践团走进肇庆市高要区禄步镇,为腐乳产业发展精准施策。

团队联合肇庆市食品检验所专业人员陈传腐乳第六代传承人,深入生产车间,通过检测发酵关键指标,助力破解蜡样芽孢杆菌检测等难题。在禄步镇文化广场设点,团队以“定点回收+流动宣传”模式,通过派发资料、填写问卷等方式回收过期药品,由团队制药工程专业教师进行无害化处理。

此次实践成果颇丰:为陈传腐乳工艺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帮助其进一步突破欧盟检测壁垒;回收过期药品30余盒,收集有效问卷150余份,切实提升村民环保意识。

南方+记者 姚昱旸

实习生 陈浩文

编辑 冯颖妍 彭奕菲
校对 刘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