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那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自由与奴役的殊死战斗中,有那么一群身影:在抗战烽火燃遍华夏时,即使远隔重洋,或倾囊捐输,或踊跃参军,以拳拳赤子之心,谱写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在法西斯暴行横虐的山海中,他们或驾驶战机搏击长空,或潜伏敌后传递情报,或枪林弹雨救死扶伤,以“中国人”的身份,与盟军各国人民一道奋战在欧洲大陆、太平洋岛屿、东南亚丛林,用生命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即日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South推出《战友——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华侨华人》系列全媒体报道,试图寻觅这些散落全球的历史碎片:从滇缅公路上南侨机工的车辙,到香港秘密大营救的渔船;从驼峰航线上华裔飞行员的生死穿越,到中南半岛、马来亚、菲律宾丛林中的作战;从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的华工身影,到欧洲战场排雷的华人工兵团;从纽约唐人街“一碗饭运动”的募捐箱,到莫斯科保卫战里中国医生的战地日记……
8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拾这些记忆碎片,依然能触摸到那份超越种族与国界的战友之情、人性之光。它们不仅属于中国抗战史,更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人类记忆。
谨以此系列报道致敬所有为和平献出生命的英魂。敬请垂注。



南侨记忆:在“死亡公路”上扛起“不沉的补给线”
“这是我父亲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海外的南侨机工纪念墙上,历史没有忘记他们。”南侨机工后人张云鹏轻抚着父亲的名字,说话的声音有点颤。
8月15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相聚在马来西亚南侨机工纪念公园,共同缅怀南侨机工。South记者 吴采倩 摄
8月15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相聚在马来西亚南侨机工纪念公园,共同缅怀南侨机工。South记者 吴采倩 摄
8月14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广东义山内,马来西亚南侨机工纪念公园、南侨机工纪念馆同时开幕。来自世界各地逾千人相聚在这里,冒雨纪念同一个英雄群体——南侨机工,全称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8月14日,马来西亚南侨机工纪念馆内的展览。South记者 吴采倩 摄
8月14日,马来西亚南侨机工纪念馆内的展览。South记者 吴采倩 摄
张云鹏的哽咽,把时间一下子拉回86年前。
1939年,中国沿海港口被日军封锁,滇缅公路成为国际援华物资运输的生命线。在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号召下,来自马来亚、新加坡、泰国、印尼等地3200余名华侨青年,来到中国参加抗战。他们紧握方向盘,用沾满油污的双手抢修故障车辆,抢运军需物资,在枪林弹雨、毒虫猛兽的围追堵截下,用血肉之躯在“死亡公路”上扛起了“不沉的补给线”。
据记载,1939年至1942年,滇缅公路运输机枪、炮弹、汽车、汽油、药品等重要战略物资共计50多万吨。而这3200余名南侨机工中,有1000余名在滇缅公路沿线英勇牺牲。幸存的南侨机工,部分复员回到南洋,部分留下参与新中国的建设。
滇缅公路蜿蜒盘旋在高山峡谷之间,横跨湍急的怒江,与新修建的大瑞铁路怒江特大桥相互遥望。眼前坑坑洼洼的黄土路是当年滇缅公路的真实写照。 南方+记者 苏韵桦 摄
滇缅公路蜿蜒盘旋在高山峡谷之间,横跨湍急的怒江,与新修建的大瑞铁路怒江特大桥相互遥望。眼前坑坑洼洼的黄土路是当年滇缅公路的真实写照。 南方+记者 苏韵桦 摄
如今,这群被称为“南侨机工”的英雄已全部离世,但他们并没有被遗忘。一代代后人循着他们的足迹,重走滇缅公路、打捞历史记忆、讲述父辈故事,正搭起一座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惠通桥”。
先辈的选择:
放弃优渥生活,跨越重洋奔赴滇缅公路
193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沿海重要港口基本沦陷,西北公路和滇越铁路先后被切断。全长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从中国云南昆明经畹町通往缅甸,在1938年8月通车后成为中国与外部联系的重要国际运输通道,被称作“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1939年2月7日,时任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在《南洋商报》上发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第六号通告》,征募熟悉汽车驾驶与维修的华侨青年回国服务,支援滇缅公路运输工作。
“再会吧南洋,你海波绿,海云长,你是我们第二的故乡。”通告发出后,报名者不断。他们中有教师、医生、商人、工程师,其中不乏家境殷实的华侨青年。1939年2月18日除夕夜,被誉为“八十先锋队”的第一批南侨机工在新加坡码头唱着《告别南洋》这首歌,告别亲友奔赴中国支援抗战。此后,3200余名来自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泰国等国的南侨机工来到中国支援,当中至少有5名是女性。
“当时父亲住在槟城打石街,门口是一条直通码头的路,每次看到南侨机工从家门口走过,父亲都跃跃欲试,很想加入他们。”南侨机工后人、南侨机工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汤晓梅介绍,她的父亲汤耀荣3岁时来到马来西亚,父母病逝后,他与祖母相依为命。
再次看到招聘机工的公告,汤耀荣还是决定回国抗战。深夜里,他托付徒弟照顾好祖母后,便在门前悄悄跪拜后不辞而别。
同在槟城的李月美剪了短发、换上弟弟的衣服、改名为“李月眉”,才得以通过报名。瞒着父母,“女扮男装”的李月美和弟弟偷偷随机工服务团前往云南。
“我母亲喜欢看粤剧,看过‘木兰从军’的故事,所以她想到了‘女扮男装’的办法。”李月美儿子杨善中说,母亲祖籍广东台山,出生在马来西亚一个华侨商人家中,年少时便会开车。
杨善中后来查阅资料发现,当年母亲走过的滇缅公路十分凶险,路上随处可见敌军轰炸留下的大坑。母亲李月美就曾在一个急转弯处不慎翻车,身负重伤,好在被跟在后面的机工(后来成为她丈夫)所救。送去医院后,李月美的女子身份暴露引起轰动,“当代花木兰”“巾帼英雄”的故事随之传开。
“滇缅公路二十四道拐上,留下了母亲的血,但她从来没有后悔过。”杨善中说,他的父母和舅舅都是南侨机工,他们当年放弃了南洋优渥的生活,选择到中国抗战,却从未害怕和后悔。在父母给他跟哥哥取的名字中,还包含了“中国”二字。“他们常说,要先有国,才有家。”
“这条船就是往中国方向去的,载着那些华侨机工去抗战。”在马来西亚砂拉越州首府古晋,满头白发的林韶华拄着拐杖,介绍一座船型的南侨机工纪念碑。她是马来西亚沙捞越华人学术研究会会长,也是海外最早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之一。
正是通过林韶华,范庆和才知道伯父范荣辉当年回国抗战的故事:抗战胜利后,南侨机工范荣辉复员回到古晋,又于1954年再次回到云南,投入新中国建设中。因为种种原因,范荣辉后来与古晋的亲人失去了联系。直到2013年,在汤晓梅和林韶华的“搭桥”下,范庆和才与伯父家人相见。
舍家取义,汤晓梅的父亲也是如此。抗战胜利后,汤耀荣留在云南成家立业。在生命的尽头,他嘴里一直喊着:“阿嫲,阿嫲,我回来了。”
汤晓梅说,没能见祖母最后一面,或许是父亲一生的遗憾。“他虽然没有尽孝于祖母,但他已尽忠于心目中的‘大家’。”
后人的追寻:
“只要记得,就永远活着”
“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
“虽在救国建国的大事业中,我的力量简直是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洋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望双亲宽怀自慰,善自珍重,临行匆匆,仅留此作别,后会有期。”
“为民族谋解放,跃万里赴司机,智源吾侄留念”
……
在云南畹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内,一封封家书、赠言见证着海外赤子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在民族存亡的时刻,奔赴国难的决绝。
“他们当初从南洋到云南的时候,已经准备好牺牲了,就没想过要活着回来。”汤晓梅说。
被喻为“死亡公路”的滇缅公路上,处处是生死劫。
悬崖峭壁间,车轮与万丈深渊仅隔半米,稍有颠簸便可能连人带车坠入峡谷;疟疾像无形的魔鬼,专挑疲惫的机工下手;日军轰炸机的轰鸣更是家常便饭,炸弹落下的瞬间,有人连遗言都来不及留下,就永远沉睡在了这条公路上。
据不完全统计,3200余名南侨机工中,1000多名在滇缅公路沿线英勇牺牲。换一个角度来说,平均每公里,就有一名南侨机工为国捐躯。
随着岁月流逝,幸存者也渐渐凋零。2022年,蒋印生去世。此后,世上再无南侨机工。
离开,并非终点,遗忘才是。
为了让英雄“活着”,许多人踏上了搜寻南侨机工史料之路。
“在马来西亚,可能90%以上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做‘南侨机工’。”马来西亚吉隆坡广东义山主席杨博耀介绍,二战期间,日军占领马来西亚后,对华人进行了大规模屠杀。那些复员回到马来西亚的南侨机工很少提及这段经历。
去年,吉隆坡广东义山计划筹建南侨机工纪念公园,杨博耀开始走进这段历史。今年3月,杨博耀、李振山和其他义山董事组团,奔赴云南重走滇缅公路。一路走下来,他们被南侨机工的爱国精神深深打动,又组织了一群华裔青年走了一遍。
与杨博耀一样追寻这段历史的,还有锲而不舍的叶晓东。
叶晓东是南侨机工陈团圆的儿子,也是云南畹町南洋华侨机工纪念碑的守碑人。今年82岁的他,在过去的20多年里,几乎每天都会来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围着纪念碑转上一圈,再擦拭碑上的碑文。
6月24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内,陈团圆的展板上配着一张空白的照片。South记者 吴采倩 摄
6月24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内,陈团圆的展板上配着一张空白的照片。South记者 吴采倩 摄
“我没有见过父亲,在这里守着碑,就感觉像是父亲在我身边。”叶晓东介绍,他的父亲祖籍广东潮州,是一名从马来西亚麻坡回到中国的南侨机工。
1942年5月,通向昆明的必经之路——惠通桥被炸毁后,陈团圆与战友回到了芒市,并与当地的傣族姑娘结婚。两年后,他被日军抓捕并活埋,妻子抱着3个月大的叶晓东目睹了这一场景。后来,母亲带着叶晓东四处求生,最终改嫁,他也随着继父改姓叶。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内,陈团圆的展板配着一个空白的相框,旁白放的是叶晓东年轻时的照片。站在展板前,叶晓东眼泛泪光地说:“老机工都说我长得很像我父亲,但我还是想找到一张父亲的照片,确定他是什么样的。”
这一找就是20多年。直到2015年,南侨机工张金炳的后人向纪念馆捐赠了一张80多年前的黑白照片——麻华第三批机工回国服务队职员留影。一直寻找父亲照片的叶晓东看到了希望,照片中一人可能就是陈团圆。
“那张合照中,好几个我们都已知道名字,只有中间和后排右一那名还不确定。”马来西亚南侨机工史料搜研工作室负责人卢观英回忆,当得知叶晓东在寻找父亲照片时,她与丈夫刘道南多次去到麻坡寻找线索,也在云南拍下叶晓东各个角度的照片。
2019年,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分析对比,最终判定那张合影中后排右一是陈团圆。这场跨越70多年的“团圆”,得益于中马两国爱心人士的接力。
麻华第三批机工回国服务队职员留影,后排右一为陈团圆。受访者供图
麻华第三批机工回国服务队职员留影,后排右一为陈团圆。受访者供图
“晓东哥一开始拿着没有照片的相框在祭奠,那个情形是很不幸的,但他最终找到了父亲的照片,又是幸运的。”回忆这段寻找父辈的经历,南侨机工张智源儿子张云鹏忍不住哭了起来,并给了叶晓东一个拥抱。在那张合影中,二人的父亲正好一前一后站在一起。
6月24日,找到叶晓东父亲的照片后,南侨机工后人叶晓东(右)与帮助寻找照片的张云鹏相拥。South记者 秦少龙 摄
6月24日,找到叶晓东父亲的照片后,南侨机工后人叶晓东(右)与帮助寻找照片的张云鹏相拥。South记者 秦少龙 摄
“有一部分南侨机工走得太匆忙,他们没有留下照片,甚至没有留下名字。”张云鹏在形容那种遗憾时,怔了一下,“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不是缺一张照片,而是一种愧疚,对不起这位英雄。”
6月25日,张云鹏(左二)与马来西亚华裔青年重走滇缅公路。South记者 秦少龙 摄
6月25日,张云鹏(左二)与马来西亚华裔青年重走滇缅公路。South记者 秦少龙 摄
汤晓梅曾20多次往返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搜集南侨机工的史料,她说:“虽然南侨机工都走向了历史深处,但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永远活着。”
众人的守护:
“认识战争,更会珍惜和平”
“抗战期间,与战时中国相比,南侨机工在南洋的生活都比较优渥。”云南省档案馆研究馆员吴强说,即使是他们的后人也有不少在刚接触父辈、祖辈这段历史时表示难以理解。
但当越来越多人踏上滇缅公路、往返于海内外时,南侨机工后人们才慢慢接近父辈,逐渐理解他们的选择。
“身临其境时,我感觉到他们真的是在用生命保障中国抗战物资的运输。”张云鹏第一次走滇缅公路是在2011年,他带着来自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侨华人,边走边讲解父辈的故事。在此之前,他做了很多功课,慢慢走进那段父亲不愿提及的历史。“他们之所以‘舍身而不顾,毁家而不怨’,正是为了民族之独立,世界和平。”
重走滇缅公路时,马来西亚青年侯韦美总会想起爷爷。她的爷爷是著名爱国侨领侯西反,曾负责南侨机工的组织联系和保障工作,又被称为“机工保姆”。翻看爷爷的老照片,侯韦美发现他越发消瘦,觉得很心疼。但她又觉得很庆幸,“我还能看到爷爷照片,好多机工后代想要知道他们父辈的故事,几乎找不到。”
6月25日,一辆汽车通过滇缅公路上的险要路段“老虎嘴”。South记者 吴采倩 摄
6月25日,一辆汽车通过滇缅公路上的险要路段“老虎嘴”。South记者 吴采倩 摄
于是,侯韦美多次探访坐落在云南畹町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这个纪念馆对南侨机工后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她说,畹町是南侨机工执行运输任务回到中国的第一站,也是他们可以安放初心和家国牵挂的地方。“但我们希望不仅在中国,在马来西亚也能有这样的一个地方,能让年轻一代华侨华人了解、理解这段历史。”
张云鹏、侯韦美的步履,不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历史的接力。
如今,南侨机工纪念公园在马来西亚落成,更多马来西亚青年有机会了解这段历史。纪念公园内,以雪兰莪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殉难纪念碑位于中心,建造了几座环形纪念墙,3200余名南侨机工姓名镌刻在上面。杨博耀介绍,这些墙的设计灵感来自滇缅公路,采用“夯土”工艺,用泥土层层夯实垒成,“这象征着南侨机工在泥石滚滚的战争环境中运输物资的艰辛。”
园内设有南侨机工纪念馆,正在展出许多南侨机工文物的仿制品和图片,包括机工证件、证书、制服和生活用品等。杨博耀表示,未来将不断完善纪念馆内的设施和展品,让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更多年轻人意识到“南侨机工”不仅是一个名词、一座碑,更是活生生的历史。
有着同样理念的,还有汤晓梅。退休后,汤晓梅先后奔赴马来西亚、新加坡和美国等地征集南侨机工文物,并捐赠给国内各大博物馆。在昆明的新闻里社区,她与团队将一栋两层的建筑打造成南侨机工历史文化纪念馆,以住在附近的南侨机工罗开瑚的故事为主线,让更多人了解“身边的英雄”。
8月15日,南侨机工后人汤晓梅(右一)在吉隆坡参加公祭活动,缅怀因战争逝去的生命。South记者 吴采倩 摄
8月15日,南侨机工后人汤晓梅(右一)在吉隆坡参加公祭活动,缅怀因战争逝去的生命。South记者 吴采倩 摄
汤晓梅说,在搜集南侨机工文物的过程中,她得到了很多海内外华侨华人的帮助,林韶华是其中之一。
30多年前,林韶华与丈夫房汉佳去采访这些南侨机工时,许多后人都不知道父辈有过如此“勇敢”的经历。1998年,两人合著出版《英雄的故事:砂拉越华侨抗日机工》一书,讲述5位健在南侨机工的故事。
“我们并不是为了出名,就想记录这一段历史,保留给后代。”林韶华计划将其中更多历史整理成书出版,不仅要出中文版,还要出英文版和马来文版。
卢观英最近也忙着写书。这本《亲情呼唤》是“南侨机工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计划今年出版。她期待能有更多人了解南侨机工,“和平之路要用历史来铺就,如果人们知道发生战争会有什么后果,就会更加珍惜和平。”
“南侨机工就像一座桥梁,把我们和海外华侨华人联系在一起。”在汤晓梅看来,南侨机工回国抗战史,不仅仅是中国的华侨史,也是马来西亚和东南亚人民反抗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他们的贡献超越了党派、国界和宗教。
2025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纪念日,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战胜利的同时,马来西亚吉隆坡广东义山也举办了纪念南侨机工的公祭活动。在雪兰莪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殉难纪念碑前,从世界各地赶来的人们在此默哀、鞠躬、献花,缅怀因战争逝去的生命。
纪念碑前方是新落成的南侨机工纪念馆。南侨机工们临行前的合照静静地展陈在馆内,照片里,西装革履、领带笔挺,发蜡精心打理得锃亮的南洋青年眉眼间尽是意气风发,为了千里之外满目疮痍的家国,义无反顾地踏上硝烟弥漫的征程……
他们渐行渐远,但山河激荡,不敢有忘。一座新的“惠通桥”正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
策划:赵杨
统筹:谢苗枫
执行: 王勇幸
文字:South记者 吴采倩
脚本:South记者 吴采倩 秦少龙 实习生 邓圣诗
拍摄:South记者 秦少龙 南方+记者 苏韵桦
剪辑:South记者 秦少龙
设计:赖美雅 蔡珺如
发自马来西亚吉隆坡、古晋,中国云南
部分视频素材来自吉隆坡广东义山
鸣谢:广东省侨联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