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花都:推动集体土地入市,低效停车场“变身”产业园

作者 周甫琦 2025-08-26 15:04

日前,广州市花都区成功推动超两万平方米集体工业用地使用权通过广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顺利出让,入市年限为45年。这是花都区作为国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创新推动“集体土地入市”出圈实例之一。

项目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图

项目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图

本次入市的地块为狮岭镇合成村村民委员会所属的存量集体建设用地,面积达20246.57平方米,地处团结南路西南侧、金狮大道东以南现状为利用率较低的停车场。

为推动土地资源有效配置与利用,唤醒集体土地价值,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花都区分局积极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在审批时限、收益分配机制、入市模式探索上勇于创新,实现增值收益精准分配、全链条流程高效优化,让这场集“机制革新、规则首创、模式融合”于一体的实践再谱改革新篇。

项目地块现状照片

项目地块现状照片

集体土地入市“跑起来”。针对集体土地入市“部门协同慢、材料流转长”堵点,花都规资分局创新“政策链+服务链”双轮驱动:政策端出台8章41项细则,明确交易规范与监管要求;服务端建立“政府引导、村集体主导、企业参与”联动机制,通过“区—镇—村”三级专班靠前服务,将入市审批时限压缩20%,以协同高效让集体土地入市“加速跑”。

三方共赢“动起来”。花都区梳理分析本区历史已流转土地项目情况,在全省首发探索以土地增值收益为征收基数制定调节金计收规则,通过细化集体土地成本核算,并根据增值收益比例设置差异化调节金征收比例,实现国家、集体、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的收益合理分配,真正推动“土地变资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变股东”,有效调动入市积极性。

沉睡土地“活起来”。合成村创新采用“出让+配建”的入市模式,将超两万平方米集体土地使用权出让与村集体物业建设紧密结合。竞得人受托建设不少于3.7万平方米的村集体物业,其中包含99个地下停车位。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单一交易的局限,形成“土地出让增值+物业持续收益”的良性循环,让集体土地不仅“活起来”,更“活”出长达45年的长效价值。

这场集体土地入市实践,不仅让“沉睡”的土地苏醒,更在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深水区投下关键一子。广州、温州两地皮具产业借势融合,低效停车场蝶变为中国皮具之都温商产业园,以广州集体土地为“试验田”,实现了农村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突破,更构建起“集体土地+区域协同”的改革新范式。从“土地入市”到“产业兴城”,这一实践为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供了可复制的“花都方案”。

中国皮具之都温商产业园效果图

中国皮具之都温商产业园效果图

“期待该项目成为全省标杆,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注入澎湃‘花都动能’。”花都规资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探索“入市+村镇工业集聚区提升”“入市+低效用地再开发”,拓宽产业加力新路径。通过多种土地供应方式协同,推动村级产业园蝶变,实现低效用地转优、零散布局集群、传统业态升级,让土地激活区域经济,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能,助力“土地活、集体强、村民富”。

南方+记者 周甫琦

通讯员 谢继文 陈琳 吴泽霖 肖泽曼

编辑 张晓晨
校对 胡柔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