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资产变“活”资本!英德巧做资源文章助推强村富民

作者 陈咏怀 2025-08-27 18:12

盛夏八月,走进英德市横石塘镇龙华村梅子寨组,昔日闲置的旧瓦房经改造焕然一新,成为别具特色的民宿、咖啡餐厅和非遗工坊,游客们手捧咖啡,细细品味,切身感受着乡村发展的惊喜变化。

“在省委办公厅指导下,英德市政府、组团帮扶工作队、腾讯公司、中国农大乡村振兴研究院四方合作,在龙华村共同打造梅子寨‘共富乡村’项目。不仅有效盘活了闲置资源,还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帮助村民实现就业增收。”龙华村党总支书记刘子科介绍道。

龙华村打造梅子寨“共富乡村”项目。

龙华村打造梅子寨“共富乡村”项目。

龙华村的蝶变,是英德聚力盘活资源要素,乡村产业更加兴旺、农民生活更有盼头的有力探索。近年来,该市以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紧抓“人、地、钱”关键环节,积极探索乡村运营新模式,推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英州大地徐徐展开。

“头雁”领航强动能

行政村(涉农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超10万元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英德作为广东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自然资源丰富,但也曾因青壮年外流,部分乡村出现土地撂荒、农房闲置等现象,导致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如何破局?英德抢抓“百千万工程”机遇,突出党建引领产业振兴这个重要引擎,把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鼓励各村(社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大力盘活资源要素,发展乡村产业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

“90后”返乡大学生刘子科,2017年响应号召进入龙华村委工作,逐渐成长为村里的“领头雁”。在他的带动下,龙华村积极探索乡村运营,成立四家村集体企业,大力发展红茶、红薯、葡萄等特色农产品。202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

在刘子科等“头雁”带动下,龙华村积极探索乡村运营。

在刘子科等“头雁”带动下,龙华村积极探索乡村运营。

“我们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如今连闲置农房也充分利用起来,以此唤醒‘沉睡资源’,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刘子科表示,梅子寨“共富乡村”项目盘活了当地36间旧瓦房,根据区位特点,差异化改造为民宿、咖啡厅、酒吧、手工作坊、研学基地等多元业态,形成“一房一特色”的乡村微度假综合体,延伸了文旅产业链。同时,村党总支坚持业态建设与人才培育同步推进,吸纳本村青年参与运营,成功培养出财务、咖啡师、民宿管家等专业人才,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目前,英德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成立强村公司、出台“四给”举措(给思想引导、给工作指导、给经济待遇、给发展空间)等多重机制,有效激活“红色引擎”,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发展之路。英德285个行政村(涉农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10万元,其中,收入超百万元的村达到10个。

“闲置房”变“致富屋”

民宿产业与乡村颜值双双提升

8月23日,位于横石塘镇工村社区的八亩晴川民宿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大家坐在原木风格的大堂中,悠闲品味英德红茶,感受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氛围。

八亩晴川将闲置的原英德硫铁矿工人宿舍改造成民宿。

八亩晴川将闲置的原英德硫铁矿工人宿舍改造成民宿。

“这里原是英德硫铁矿的工人宿舍,闲置多年,承载着深厚的工业记忆。”八亩晴川民宿主理人王莹介绍,2023年,她与合作人将其重新打造为特色民宿,既保留乡土风貌,又融入现代设计,深受珠三角游客青睐。2024年,该民宿接待游客1.2万人次,营收达360万元,获评英德“十佳旅游民宿”。

乡村民宿不仅是住宿载体,更是连接自然与人文、乡村与城市的重要纽带。近年来,英德依托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盘活闲置资产,大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民宿产业迅速成长,不断刷新着乡村的颜值和魅力。

走进英红镇水头村谢屋村,一座座温馨别致的民宿庭院掩映于绿植鲜花之中,与田园相映成趣,乡村气息扑面而来。近年来,该村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和农房,引进乡村能人李传展和谢思进,引入英德市禾业泓科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广东禾寨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发展集民宿、研学、农事体验与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

“我们流转了村中闲置的174亩土地和110间农房,通过公司化运营,建设近150亩水稻种植基地,打造可容纳300人同时住宿的民宿群。”英红镇水头村党总支书记李金凤表示,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30多名村民就业。“随着乡村能人返乡搞建设,全村都积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曾经荒废的旧屋,如今成为远离城市喧嚣的“恬静港湾”。民宿产业的崛起,为英德乡村增添了浓浓烟火气,也成为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谢屋村发展集乡村民宿、研学基地、农事体验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

谢屋村发展集乡村民宿、研学基地、农事体验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

英红镇禾寨生态园农耕文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王小卡 摄

英红镇禾寨生态园农耕文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王小卡 摄

乡村运营“遍地开花”

唤醒沉睡资源实现富民兴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盘活资源只是起点,要做活资源效益,关键要靠乡村运营。对此,英德出台《英德市实施乡村运营推进兴村富民助力“百千万工程”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建立“人才库、资源库、项目库”乡村运营“三库”体系,通过系统整合资源、产业项目导入、利益机制联结,全面激活乡村经济,带动集体增收、村民致富。截至2025年6月,英德已建立人才库3626个、资源库4092个、项目库2384个,通过“粤农交”流转交易农村集体产权357宗,成交金额达2.9亿元。

石灰铺镇友联村是2024年英德推荐的23个乡村运营村之一,该村以整村运营为思路,快速搭建资源对接平台,精准对接资金、人才、土地等资源。村党总支书记王齐才介绍,友联村通过出租废弃小学用于企业办公,每年为村集体增收8000元,同时连片整合零散土地,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目前已建成600亩丝苗米和480亩马铃薯示范基地,长期带动6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3500元,村集体年增收3万元。

友联村打造480亩马铃薯示范基地。石灰铺镇供图

友联村打造480亩马铃薯示范基地。石灰铺镇供图

连片桑芽绿满田野,山花烂漫游客纷至,村民忙碌中洋溢喜悦……这是九龙镇河头村坚持探索乡村运营,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近年来,该村创建“三库”平台,成立村级河头农业有限公司,统一托管和流转土地、房产等资源,成功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建设。“我们盘活闲置乡村小学,引进由返乡青年成立的英德市恒德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政村企合作模式发展桑芽菜、楮香菜加工项目。”河头村党总支书记许德生介绍,该项目总投资超500万元,目前已盘活300亩土地用于种植,创造就业岗位约100个,带动百余农户参与种植。

从“闲置资源”到“富民资产”,英德正不断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实现富民兴村。下一步,英德将继续聚焦资源要素优化整合,推动人才、资金、土地等更多要素向乡村集聚,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全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英德篇章。

策划:达海军 余华秀 张凯

统筹:焦莹

图/文:陈咏怀(除署名外)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梁杰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