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在广东省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上,来自广东省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思政教师来到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探讨如何上好新学期思政课、如何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次活动将“讲好抗战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作为核心主题,6名教师分别代表不同学段进行了教学展示。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不同学段的教学会有哪些侧重?
小学初中:
故事化教学,情感启蒙衔接价值观引导
“小学阶段的思政课,重在对学生的情感启蒙。”广州市东山培正小学办公室副主任、高级教师罗笑用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故事为线索,引导小学生在故事情境中了解抗战历史、感知抗战精神。
她认为,面对海量教学素材,小学思政课教师应着重选择能够打动学生心灵的故事。
在故事呈现方式上,罗笑还利用了AI技术生成数字人,让历史人物“亲自”讲述他们的事迹。“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教师单方面传授的方式往往不适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加入情景剧、课后分享等环节,给学生主动表达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罗笑说。
在初中学段的思政课展示中,广州市第75中学教师秦滢用历史英雄的真实故事来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在课堂结尾,秦滢同样使用了AI技术,让学生跟抗日英雄赵一曼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
“相比堆砌史实,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导价值观念是初中生更能接受的授课方式。”在秦滢看来,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思政教育则应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高中大学:
强调辩证思维与批判视角
在高中学段的思政课展示中,广州中学政治学科组组长贾素霞选择了“正确认识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这一较为复杂的主题。
“高中的学生对于抗战已经有了知识和情感上的认知,在谈论正面战场等复杂问题时,就需要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贾素霞举例,高中学生除了要能够正确认识正面战场的贡献,还要能看到国民党片面的抗战路线等背后的问题。
对此,贾素霞分享,高中学段的思政课可以围绕合适的话题设置小辩论,让学生们的不同观点自由碰撞,最终起到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而在本科学段,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立华则鼓励学生在既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独有的见解。
在他的思政课堂上,针对某个特定的问题,李立华会为学生提供新的材料,并引导学生使用新的研究方法、寻找新的角度去分析材料。“我们会将学生的结论与教师所授进行比较,如果出现不同,师生将进一步讨论如何处理不同的意见。师生基于一种批判性的、平等的视角进行交流,学生也能够对这个问题有新的认识。”李立华说。
职业教育:
思政课堂结合专业素养
在职业教育中,思政课堂同样起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作用。
广州市技师学院党委办公室(纪检审计室)主任姜兴莹和广州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周志鹏分别从“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切入,将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相结合。
“中职阶段的思政课堂要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认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最终启发学生认真学习职业技能,将国家发展与个人命运结合起来。”姜兴莹表示,在讨论抗战胜利原因时,不能就原因而讲原因,而应带领学生全面认识抗战的历史过程与国际环境,在大量史实中梳理结论。
广州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周志鹏则认为,高职阶段的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应协同并进,实现德育和智育的结合。
在他看来,思政课堂所传递的精神应落脚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高职生学生的专业课程以应用型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而抗战精神与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这种精神运用到专业技术的钻研过程中。
一体化建设:
跨学段协同的螺旋式上升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
为何要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专家指导组组长陈金龙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螺旋式上升。
“小学教师会教抗战精神,中学教师也会教,到了大学课堂还在讲抗战精神。”陈金龙表示,每个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与分工,避免重复不太可能,但是要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后,不同学段会选择适合其学生的教学方法,精准对接学生的成长需求。
6年来,广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实办好“大思政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理论支撑,进入到深化实践的关键期。
在陈金龙看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相关的展示交流活动就是很好的实践机会。“做好一体化建设,需要教师们结合现实选择特定的主题,集中在一起,共同设计和安排各学段的教学计划,以打通不同学段之间的壁垒,进而在未来,围绕思政教育的核心素养与内容,编写系列教程。”陈金龙说。
采写:南方+记者 谢望海 李秀婷
图片: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