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李杰:构建协同发展体系,打造“以文兴业”佛山样本

佛山来论 2025-07-25 08:34

本期主题:人文经济

当前,从推动环两江先行区建设到打造文旅城市IP,从举办龙舟超级联赛到做旺演艺经济、夜间经济,佛山正如火如荼发展人文经济。逐鹿这一新兴赛道,以制造业立市的佛山离不开产业界的倾力参与,事实上,推动文化与产业互促共荣、以人文价值筑牢产业根基,本身也是践行“人文经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佛山产业界如何助阵城市践行“人文经济学”,文化和人文要素又将如何反哺产业提质升级?本期“来论”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商协会代表和企业家,从不同角度畅谈看法、建言献策,敬请垂注。


构建协同发展体系,打造“以文兴业”佛山样本

文|李杰

佛山多地都将发展“人文经济”作为新目标。如何推动文化经济相互赋能?佛山要构建“文化引领—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协同发展体系,可利用数字经济手段,将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可分析、可传播、可交易、可嵌入的“文化中间品”,同时构建系统性制度安排,推动文化经济深度融合赋能。

广东融汇中原文化、南岭特质与海洋文明,孕育出“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独特人文精神,这一文化基因深刻塑造了区域经济发展路径,鲜明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一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引领制度创新与市场繁荣。历史上“一口通商”的广州十三行,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岭南思想,都为改革开放后广东率先拥抱市场、大胆探索提供了精神动能。

二是务实重商的传统滋养强大市场主体与产业集聚。“广货”名扬天下,粤商足迹遍及全球,其背后是务实求变、重视契约、崇尚效率的地域文化力量。珠三角专业镇经济的崛起,如佛山的陶瓷、顺德的家具、东莞的电子,无不浸润着精耕细作、深耕市场、抱团发展的工商传统。

三是深厚多元的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经济优势。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滋养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粤剧、粤菜、广绣、石湾公仔、潮州木雕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催生出文旅融合、文创赋能、非遗产业化等新业态,有力支撑了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

四是侨乡纽带联结全球拓展经济人文交流深度。广东潮汕、江门、顺德等地区拥有庞大的海外乡亲群体,独特的侨乡文化不仅带来资金和技术回流,更成为联结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吸引国际要素的重要桥梁,经济外溢效应显著。

广东深厚、积极、开放的人文底蕴中,相当比例都诞生在佛山这片产业沃土之上。当前,佛山多地都将发展“人文经济”作为新目标。如何推动文化经济相互赋能?我建议,佛山要构建“文化引领—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协同发展体系。

其中,文化作为产业创新的精神内核,要通过注入人文价值、创新思维和品牌内涵,为产品和服务赋予差异化竞争优势;科技作为关键驱动力,要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嵌入产业链的“文化中间品”,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产业则作为融合载体,通过文化赋能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最终形成具有文化辨识度和科技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具体来看,佛山可利用数字经济手段,可以将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可分析、可传播、可交易、可嵌入的“文化中间品”,同时构建系统性制度安排,推动文化经济深度融合赋能。

为此,在发展规划中,佛山要强化文化经济融合目标,配套专项政策与资源,破除条块分割,推动多部门协同;其次,佛山要加强文化遗产、创意知识产权保护,探索文化要素价值评估机制,推动文化资产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市场交易和融资;再次,佛山要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组合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文创投入,培育龙头文化科技企业;支持产学研结合;激发传承人、设计师、创客活力;引导公众参与文化消费与志愿服务;最后,佛山还要高水平建设特色文化街区、文化产业园区、文旅融合集聚区等物理载体,布局高速信息网络、云存储、算力中心等数字底座,提供坚实的“硬支撑”。

唯有建立健全这些机制,才能保障文化赋能经济、经济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行稳致远。期待佛山进一步推动文化基因深度融入现代产业价值链,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以文兴业”的佛山样本。

(作者系暨南大学产业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决策研究实验室主任、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

来源:南方日报

本期统筹:王谦

编辑 陈禧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