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综合改革试点实施5周年之际,一场聚焦改革“深水区”突破的高规格研讨会7月2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前海院区举行。这场由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承办的会议,吸引了多位重量级专家学者共议"推进综合改革试点走深走实,激发改革创新开放新动能"。
近期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标志着深圳改革进入2.0阶段。与会专家认为,深圳改革已从“单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新阶段,需通过制度型开放破解要素流动壁垒,构建科产融合的创新生态。
“要研究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鱼越来越少‘钓鱼效应’。”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建议,通过打造科学与产业相互推动的创新生态,破解可能出现的“高处不胜寒”的“钓鱼效应”,持续提升原始创新的能级,未来的关键在于为创新注入“活水”。
他提出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技术突变、拓展跨境科研合作空间、建立产学研风险共担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科学浓度”等破局之策。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则聚焦“双轨并行”改革路径:一方面要通过市场化改革解决农民工城市权利缺失等传统经济转型难题;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数字经济新形态,重点建设数据要素市场,创新平台治理模式。
深圳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陶一桃用“低成本改革范式”总结了深圳的改革实践。她认为,一方面,改革通过消除“路径依赖锁定”、建立“豁免式”授权、考虑制度配套性、解决上位法滞后等问题,化解了制度供给不足及供需错配的制度约束。另一方面,“制度企业家”通过制度设计,实现从“政策优惠”到“规则创造”的转变,并推动制度扩散解决了地方试点的合法性困境。
广东省政协常委、深圳市知联会会长谭谭刚系统梳理了深圳改革四个发展阶段,强调当前综合改革试点已从单一城市迈向多城联动。他呼吁深圳重点攻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四链融合等四大领域,持续输出系统集成的改革成果。
撰文:唐孜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