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柑甜荔枝红产业旺!肇庆德庆打造20公里官马乡村示范带

作者 刘舜欣 2025-07-12 16:54

从贡柑园里饱满的橙黄,到荔枝树上满缀的嫣红;从金林水乡的青石板路,到直播间的吆喝;从马拉松赛道的活力身影,到岭南民居的白墙灰瓦……

串联起肇庆德庆官圩镇、马圩镇的“德庆官马乡村精品示范带”,用 20公里的长度丈量出乡村振兴的深度与温度,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蓝图中,书写下独具匠心的答卷。

“德庆官马乡村精品示范带”串联起德庆官圩镇、马圩镇。

“德庆官马乡村精品示范带”串联起德庆官圩镇、马圩镇。

产业兴旺

特色产业结出富民硕果

走进官马乡村精品示范带,连空气中都飘拂着清甜的果香,这里的“丰收密码”,就藏在每一颗饱满的果实里。

被誉为 “中国柑王” 的德庆贡柑,早已成为农民手中的 “致富果”。作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它不仅拿下了农产品地理标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多项荣誉,品牌价值更达108亿元。

德庆贡柑。

德庆贡柑。

近年来,官圩镇获评全国农业产业强镇(贡柑)。在该镇的省级贡柑现代农业产业园里,5家果业龙头带着30家加工场,年销贡柑超2万吨,从贡柑软糖到贡柑酒,一颗果子能转变成10余种深加工产品。

在鸳鸯桂味荔枝种质资源圃,5000多棵改良果树正孕育新的希望。每逢荔枝成熟季,近万亩荔枝林挂满嫣红的果实,成为种植户的 “致富树”。

德庆鸳鸯桂味荔枝。

德庆鸳鸯桂味荔枝。

马圩镇作为 “中国贡柑第一镇”,聚齐了省级贡柑、南药产业园等项目,特色产业在这里扎根,结出富民硕果。

从 “一村一品” 到 “一镇一业”,官马示范带用饱满的果实串起农民的致富路,也让德庆 “中国贡柑之乡”“中国何首乌名县”“中国巴戟天名县“中国肉桂名县”等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三产融合

乡村有烟火气,更有新活力

“摘完荔枝去直播,下了直播间逛水乡”,这是在官马示范带中常能看到的场景。盘龙峡的绿意、金林水乡的古韵,催生出精品民宿、田园综合体,让游客流连忘返。

德庆金林水乡。刘舜欣 摄

德庆金林水乡。刘舜欣 摄

100多名网红主播、200多家电商服务点遍布镇村,智检小站、物流网打通“最后一公里”,贡柑、荔枝从枝头“飞”到全国餐桌。“农业+旅游+文化+电商”的融合,让乡村既有烟火气,更有了蓬勃的新活力。

大湾区媒体德庆贡柑采风行暨网络达人直播带货德庆贡柑助农销售活动现场。刘舜欣 摄

大湾区媒体德庆贡柑采风行暨网络达人直播带货德庆贡柑助农销售活动现场。刘舜欣 摄

更热闹的是节庆里的乡村。“五月十三金林圩”的民俗味、荔枝对接大会的烟火气、乡村半程马拉松的活力感……每年超5万人次游客涌来,让“休闲农旅・生态官马”的品牌在大湾区愈发响亮。

美丽乡村“提档升级”

既宜居,又宜游

行走在官马乡村精品示范带的乡间小道,目光所及皆是画,步之所至皆为景,这里的美丽乡村早已跳出“干净整洁”的基础,升级为“宜居宜游”的诗意栖居地,每处细节都透着对“美丽乡村”的诠释。

官圩镇绿美生态小公园。

官圩镇绿美生态小公园。

美丽圩镇客厅敞亮整洁,生态绿美小公园草木葱茏,清澈的河道旁点缀着亲水平台,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汽车充电桩、快递揽收点进村入户,“三线” 整治让天空更清朗,危破房清拆后腾出的空间变成小花园、小菜园。从污水管网到路灯亮化,从农贸市场改造到沥青路面铺设,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让官马示范带的村庄既宜居、又宜游。

“扮靓”风貌

让乡愁有处安放,文化有脉可寻

古巷道里,墙绘上的诗词与百年老屋相映;旧农房外,经油漆修补后的外墙透着质朴。官马乡村精品示范带的风貌是“修旧如旧”的匠心,也是“古今相融”的智慧。

官圩镇北秀湖。

官圩镇北秀湖。

官圩镇冲源村深挖“山水酒韵”文化资源,通过“基础提升+文化铸魂+产业融合”组合拳,打造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康养于一体的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2024年,冲源村被评为第四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2025年,官圩镇五福村顺利通过复查确认保留“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官马乡村精品示范带的风貌不是“千村一面”的复制,而是“各美其美”的绽放,让村民记得住乡愁,也让游客感受到风情。

官圩镇冲源村。

官圩镇冲源村。

马圩镇则把“生态”与“文化”融入人居环境的每个角落。2公里的美丽河道整治工程,用生态框稳固了河岸,更建起2个亲水平台,成为村民散步、游客赏景的好去处——春日看两岸新绿,夏日听蝉鸣蛙叫,秋日观水波粼粼,冬日享暖阳微风。

在这里,岭南风格的建筑群与山水相融,墙绘把贡柑、荔枝的故事画在墙上,让每一步行走,都能撞见文化的惊喜。

如今,肇庆德庆官马乡村精品示范带,既是产业兴旺的“致富带”,也是农文旅融合的“景观带”,更是宜居宜业的“幸福带”,成为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动范本。

南方+记者 刘舜欣

通讯员 黎炜莹

图片由德庆县融媒体中心提供(署名除外)

编辑 唐锦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