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打的音乐剧”《咏春》“返”南海,主创畅谈新惊喜

作者 陈雪婷 2025-07-29 19:59

这个夏天,佛山南海好戏连台!除了激战正酣的2025年国际咏春拳大赛,被誉为“最能打”的音乐剧——开心麻花高燃功夫音乐剧《咏春》也回归“主场”!

这部扎根南海功夫文化、巧妙融合咏春拳与说唱、喜剧、舞蹈等现代元素的作品,自去年冬天从佛山启航,已巡演全国30余场,走遍北上广深等城市,场场火爆,不仅带来视听与功夫的双重盛宴,更让咏春文化深入人心。

7月31日至8月3日,音乐剧《咏春》将在南海影剧院再度上演。此番“主场”献演有何升级亮点?导演、武术指导和演员们又带来哪些新感悟?让我们听听主创们怎么说。

音乐剧《咏春》,立足于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全新演绎与传承。

音乐剧《咏春》,立足于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全新演绎与传承。

南方+:音乐剧《咏春》本次“二度创作”,在武术呈现、节奏把控等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升级调整?

导演马达:这一次,整体节奏会更轻快紧凑。我们不仅持续在武术动作与唱跳表演的结合点上精雕细琢,也结合“主场”特点,加入了许多更贴近佛山本地生活的细节元素,期待观众能感受到这份用心。

以前提到佛山,我第一印象是“美食之都”。这次回来,我更深切感受到,无论是美食、武术还是其他方面,这座城市内在的精神文化是统一的——都体现着对精益求精的追求。这种做人做事的哲学理念,非常可贵。

南方+:在二度创作中,如何进一步平衡传统武术的庄重感与现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导演马达:我们对武术始终怀有崇高的敬意,保留了其原汁原味的精髓与传统庄重感。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会审视并调整那些可能与武术气质相悖的舞蹈元素,确保动作编排与武术精神同频共振。

这部音乐剧的初衷之一,就是面向年轻人推广咏春文化。首轮演出我们非常注重营造年轻化的氛围,本轮演出我们会在此基础上继续提升,同时也会牢牢守住传统文化的历史厚重感。虽然我们是以喜剧形式呈现,但始终致力于将咏春拳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精神内核传递给观众。

音乐剧《咏春》演出现场。

音乐剧《咏春》演出现场。

南方+:南海是叶问、阮奇山等多派咏春的发源地,本次编排是否参考了本地不同流派的特色?如何通过角色动作差异,展现佛山咏春“百家争鸣”的生态?

武术指导演员、香港叶系咏春拳第三代传人郝龙:确实有参考。剧中陈师傅的几位同门师兄弟,其招式设计就各具特色。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我们进行了提炼和设计:有的角色擅长腿法,有的精于拳术,有的侧重长桥发力,有的则以短桥见长,甚至还有来自天南地北、风格各异的师兄弟。我们在剧中努力呈现了这种多元化的面貌。

当然,真实的武术格斗与舞台剧情表演是有区别的。结合去年巡演的经验,今年我们在一些对打招式的设计上,特别注重从舞台的二维视角出发,让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拳拳到肉”的力度和真实感,提升视觉冲击力。

音乐剧《咏春》。

音乐剧《咏春》。

南方+:巡演后再次回到佛山,您有什么样的感受?在表演过程中您对陈刀荃这一角色有什么新的理解?

演员王靖棋:最大感受就是“熟悉”。回到南海影剧院,我们团队在布景调度等环节都非常高效顺畅。经过巡演的历练,演员们在台词、动作上都更加纯熟,在熟悉的舞台上演出,状态也更容易达到最佳。

对于角色,我的理解更深入了。首先是在细节呈现上更加从容精准,克服了首演时的紧张与生涩。其次是对角色性格有了更深层次的挖掘与共鸣。在揣摩“陈刀荃”这一角色的过程中,我会将他与我学舞生涯中的老师们建立“连接”。这位严厉、重传承、又带点可爱的咏春头人形象,逐渐与我记忆中的师傅们重合。通过一次次演绎,我对角色心中那份“传承”的执念理解得更为透彻,也希望能为观众呈现一个更有深度、更具层次感的陈刀荃。

南方+:作为音乐剧《咏春》的主演,您和团队参与了2025国际咏春拳大赛的开幕式表演。这次经历对您的舞台演绎是否有所触动?

演员刘乙萱:是的,我们团队有幸参加了大赛开幕式的演出。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佛山浓厚的武术氛围。开幕式现场可谓老少咸集,中外同台。最让我震撼的是,舞台上表演打木人桩的孩子们,无论男孩女孩都打得有模有样,功底相当扎实。看到佛山有这么多人热衷学习并传承咏春,我深受触动。

在这样一个武术底蕴深厚、咏春传承兴旺的城市演出音乐剧《咏春》,对我而言确实增添了一份压力。但作为专业的音乐剧演员,经过严格的训练、多轮巡演的打磨、观众反馈的吸纳以及持续的调整优化,我有信心能为观众——无论是初次观看还是再度欣赏——带来一场高水准的视听体验。我们整个团队也满怀信心,力求将这部音乐剧完美地呈现给观众。

据悉,本次南海好房子特约—开心麻花音乐剧《咏春》佛山专场演出,由地方金融主力军南海农商银行冠名,以及南海区住建水务局、南海同心文化基金、工商银行佛山分行、建设银行佛山市分行、农业银行南海分行等单位联合支持演出。

撰文:陈雪婷  陈康阳

主办方供图


编辑 熊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