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侨乡新大众文艺社”暨广东网络文学青创孵化中心进驻作家主题沙龙活动在江门开平市塘口镇如期举行。活动由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文联联合主办。
这一场网络文学主题沙龙,看似是寻常的创作讨论,实则是侨乡文化战略的一次深度突围。早在今年5月,“侨乡新大众文艺社”与广东网络文学青创孵化中心便在此落地,一场关于“新大众文艺”的探索,正在重新激活侨乡的文化基因。
“侨乡新大众文艺社”暨广东网络文学青创孵化中心进驻作家主题沙龙。受访者供图
“侨乡新大众文艺社”暨广东网络文学青创孵化中心进驻作家主题沙龙。受访者供图
从“精英代言”到“全民书写”
眼下,“新大众文艺”成为热词。当传统文艺的“精英叙事”被外卖员、程序员、乡村博主等群体打破,彻底颠覆了这一格局——新大众文艺的本质,是技术赋能下“人人可创作”的全民书写时代。
有专家指出:“当快递小哥、农民都能用手机写作,当网文平台点击量破亿的作品出自‘素人’之手,这才是真正的大众文艺革命。”
江门敏锐捕捉到这一变革,将网络文学作为新大众文艺的核心载体。其策略直击三大痛点:
首先是创作权下沉。通过每月100元的人才公寓租金、8.5折的创作民宿、免费游碉楼等政策,降低创作门槛。沙龙中,中国作协会员唐国政(水边梳子)签约入驻侨乡新大众文艺社后感叹:“推窗见碉楼的环境、便利的交通,让创作如鱼得水。深入侨乡一线,才会发现更多鲜活的素材,才能写出有温度、有厚度的文字。”此举吸引的不只是专业作家,更包括返乡华侨、Z世代“数字游民”等多元群体。
开平塘口镇先锋天下粮仓书店。受访者供图
开平塘口镇先锋天下粮仓书店。受访者供图
其次是文化基因激活。沙龙中,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理事谭月韶(六井冰)就“岭南与侨乡文化元素在网络文学中的有效运用案例分析”进行分享;而广东省网络作协会员黄土盛(安天命)则从“网络文学助力侨乡文化出海的策略”方面为侨乡建言献策。现场,作家们还举例如何使得侨批档案等“沉睡符号”植入玄幻故事,使东方价值观通过“爽感叙事”触达海外读者。这种“轻科普+强人设”的融合,让侨乡文化从博物馆走向大众屏幕。
最后是评价体系重构。江门没有完全依赖以传统文学标准衡量网络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江门的网络文学群体呈现出题材多样化与风格青春化双重特征。沙龙现场,大家讨论的话题无论是都市言情、古风幻想,还是现实题材、历史穿越,都有作者涉足,并不断尝试跨界改编。值得一提的是,孵化中心有望进一步促进“网络文学+影视”“网络文学+旅游”“网络文学+文创”等复合发展路径,拓宽文艺青年的职业空间。为此,青创孵化中心融合题材、场景、技术,引导创作扎根侨乡精神内核,而非猎奇式消费碉楼、银信等符号。
如此种种,导向的是一场“人民性”的坚守。从戴爱莲“舞蹈为人民而舞”到红线女“粤剧贴近群众”,江门文艺始终流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血脉。
塘口镇不仅坐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更有先锋书店、艺术公社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乡村美学。受访者供图
塘口镇不仅坐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更有先锋书店、艺术公社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乡村美学。受访者供图
而今,网络文学成为这一传统的新延续:塘口镇“IE公社”招募的“无界创客”,既是创作者也是在地生活者,他们笔下碉楼家族史诗、侨批背后的跨国爱情,正在模糊“写作者”与“书写对象”的界限。
当网络文学成为侨乡振兴的“新质生产力”
今年恰好是广东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18周年,在碉楼的斑驳光影中,侨乡新大众文艺社的诞生绝非偶然。江门作为中国第一侨乡,530万海外侨胞的文化基因与开平碉楼、侨批档案等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
而本次沙龙热议的焦点,是如何让侨乡故事突破地域限制。与会者共识:借力海外侨胞,建立“国内创作+海外侨社推广”的跨境传播链。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姚笛(红娘子)表示,正和江门的朋友合作创作关于江门碉楼的短剧,内容涉及当时的历史、碉楼建筑以及华人出海等方面。这种“前店后厂”模式,正推动侨乡文化从“地域IP”跃升为“全球符号”。
塘口空间国际青年旅舍。受访者供图
塘口空间国际青年旅舍。受访者供图
网络文学的赋能远不止于文本传播,更是一场从“流量”到“留量”的乡村再造。当下,江门市委宣传部着力推动构建省、市、县三级协同工作体系,有效形成“政策—资源—服务”闭环,为“新大众文艺”构建了一个丰富多样、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使其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拓展边界、丰富内涵。
先锋天下粮仓书店、粮语艺术公社等“文艺地标”,既是创作场景也是故事素材。作家姚笛(红娘子)在沙龙中对广大网络作家发出了诚挚的邀请:“期待更多的作家来到塘口镇这个写作的富矿,挖到自己的宝贝!”
在她看来,塘口镇是一个既旧又新的小镇,一方面有着众多世界非遗和古建筑,另一方面在理念上很新颖,像先锋书屋、艺术公社以及特色民宿等都展现出艺术感和设计感,具有吸引力。
不仅如此,江门通过“保姆式套餐+产业化孵化”的模式,让文艺青创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在良好的政策土壤中“拎包”创作。通过“数字游民+在地创作”的模式,让年轻创作者在沉浸式体验中重构侨乡叙事,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深度融合。“百元公寓”等政策实施仅两月,便吸引了来自上海、新疆、湖南及省内32位知名网络作家签约成为驻站作家。
江门不断吸引多方关注,许多网络文学作家来江门塘口创作采风。受访者供图
江门不断吸引多方关注,许多网络文学作家来江门塘口创作采风。受访者供图
这场实验的深层意义,更在于探索乡村振兴的“人文路径”。当全国多地依赖硬件投资时,江门以“文化新质生产力”破局:用数字技术激活乡土资源,用文艺创作重构乡村吸引力。当地正在让碉楼的每一块砖瓦都成为故事的载体。
这场沙龙没有停留在创作技巧的讨论,而是指向更宏大的命题——在技术消解地域壁垒的时代,何处才是文化根脉的锚点?江门的回答是:当碉楼成为玄幻小说的秘境,当侨批化作短剧的情感线索,当全球创客在百元公寓里书写家族史诗,侨乡便超越了地理意义,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本土与世界的“文化接口”。
江门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江门坚持‘来了就是一家人’的开放理念,以务实的支持政策和最大的诚意,让文学追梦者在侨乡这片创作热土收获归属感与激情。同步不断深化文学与文旅、影视等产业的跨界联动,使‘新大众文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版图的亮眼底色。”
我们可以设想下一个侨乡的“无界”未来:当塘口镇的作家们敲下键盘时,他们书写的不仅是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何以侨乡”的现代答案。
◎记者手记
从百元公寓到免费游碉楼,从素人写作到全球出海——江门正以“无界创客”的胸怀,将文化“软实力”铸成乡村振兴的“硬支撑”。在这场“新大众文艺”浪潮中,侨乡向世界邀约,亦吹响侨乡文艺重新出海的号角。
南方+记者 申红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