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组建“艺”起“助”梦美育实践团深入乡村,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立足覃巴镇实际需求,创新开展“守护—传承—创新”的多维实践,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探索出高校智力资源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艺术+”安全教育:构筑儿童成长守护
团队根据乡村儿童发展的现实需求,创造性构建“艺术+”的安全教育新模式。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党员带头组建创作专班,根据当地的文化元素,精心设计2套共12副颇具地方特色的原创手绘“防溺水”和“校园欺凌”系列宣传手册、自主研发交互式H5安全教育闯关游戏,让安全教育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人心。
团队深入调研发现,覃巴镇的留守儿童占比74.5%,这些孩子不仅面临安全教育缺失的问题,更因长期缺乏父母陪伴而容易产生心理困扰。实践团特别设计了“十米解压长卷”集体创作活动。在志愿者的引导下,136名孩子用画笔表达内心情绪,用非语言表达方式有效降低了心理防御,通过艺术疗愈手段建立起常态化心理干预机制。
数字技术赋能:重塑乡村文化传播生态
团队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通过3D建模技术复原覃巴镇风貌,打造“云游覃巴”沉浸式穿越时空的虚拟体验;云端展览拓宽了乡村文化传播维度,数字成果也为当地学校提供了特色教学资源,让乡村孩子第一次以全新的视角“走进”自己熟悉的家乡,在数字世界中探索家乡的文化密码。
团队创新运用AI技术,设计了职业启蒙数字矩阵,为每个孩子生成专属的未来职业画像。通过分析性格特质、兴趣特长和当地产业特点,呈现出孩子们身着不同职业制服的生动形象。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职业图谱让孩子们第一次具象地看见自己的未来可能,激发了学习内驱力,为乡村孩子的梦想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本土素材挖掘:筑牢专业创作根基
在米厉岭村,实践团沿着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的创业足迹,触摸科技创新的温度。这里诉说着一个从乡村用知识走向科技的梦想。创始人“用算法缩短城乡教育鸿沟”的初心,与团队成员正在进行的数字非遗保护工作产生了强烈共鸣。扎根乡土、反哺乡村,为学生们打开了更广阔的创业新视野。
实践团深入梅岭飘色艺术团,深入学习国家级非遗“吴川飘色”的艺术精髓,跟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探索“空中戏剧”的奥秘。在角色创编方面,掌握了“一色一故事”的叙事规律,学习如何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转化为高台造型;在视觉呈现方面,重点研习了“色梗”隐藏技法、戏服剪裁要领,以及独特的“三色开面”妆容画法。通过学习,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为后续专业学习和作品的创新奠定了扎实基础。
非遗活态传承:培育乡村文化创新动能
实践团将非遗手工技艺融入乡村教育,通过“小手艺”完成“大传承”,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新生。针对乡村儿童,团队开发了“非遗趣味课堂”系列课程,超过200名乡村学生参与。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学习制作宋锦画、螺钿画等传统手工艺。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工匠精神。当日,共青团吴川市委员会书记陈志健带队调研,与师生一同参与课堂实践,对该校师生团队给覃巴送教下乡表示感谢,并对课程设计、课程内容给予高度评价。
与此同时,团队聚焦乡村妇女就业帮扶,与当地妇联合作开设“非遗工坊”培训计划。团队指导当地35名妇女参加非遗手工知识的学习,完成宋锦扇手工作品。妇女们经过培训后,能够独立完成宋锦扇面制作。覃巴镇妇联主席表示,将来计划指导当地妇女通过直播带货、文旅市集等方式帮助作品变现,让传统手艺真正变成了“指尖经济”。
深化产教融合: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覃巴镇作为国家级产业强镇,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团队重点走访了农业龙头企业广东梧聚农牧有限公司。在与企业座谈中发现,当地优质的黄牛养殖产业面临“优质难优价”困境,特别是产品包装缺乏地域特色和品牌辨识度。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立刻组建攻关小组,提出“一品一码”溯源包装解决方案。未来将通过包装、IP设计为当地产业提供新的动能。本次将高校创新链与乡村产业链精准对接,展现出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的巨大潜力。
据悉,本次实践活动,团队积极参与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开发安全教育产品3套,培训乡村妇女50人次,服务儿童超400人,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质性支持,更让青年学子在基层实践中深化了对国情民情的认识。正如团队指导老师肖瓛瓛所说:“乡村振兴既是国家战略,也是青年成长的重要课堂。学生们用专业知识描绘乡村新图景的过程,正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生动写照,活动生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
南方+记者 麦思容
通讯员 肖瓛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