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跑三年,海珠的“进”与“新”

作者 吴雨伦 2025-11-03 09:11

当“2025内容创作者嘉年华”的思想交锋余音未绝,当第138届广交会见证开放之都的万千气象,当琶洲算法大赛的“算力之光”照亮AI产业新赛道——在经济战线,海珠,再次以实力与远见,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10月30日,海珠公布2025年前三季度“成绩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33.74亿元,同比增长5.4%,连续三年领跑全市,稳居广州经济的“第一阵列”。

成绩可观,来之不易。支撑这份增长的,是海珠三年来以产业升级为主线,以营商环境优化为突破口,持续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动能转换:人工智能大模型备案稳居广东“第一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三年居广州前列。

三年来,海珠从结构重塑到产业跃升,从智能制造到人工智能,从低空经济到营商改革,在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大棋局中,步步为先、势如潮涌。

如今的海珠,既有结构之稳的底气,也有势能之升的动力,更有系统迭代的魄力。其发展逻辑,正从“单点突破”走向“全链重构”;经济的增长曲线,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跃升”。

以海珠为镜,不仅能看到广州经济提质增效的坚定步伐,更能读懂广东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勇立潮头的时代雄心。

南方日报版面。

南方日报版面。

形稳势升,进而有为

在时代坐标中观察广州,海珠始终是一抹稳健而昂扬的亮色。

三年来,从经济结构的细微演变,到产业动能的持续跃迁,这一“海上明珠”以“形稳”固根基,以“势升”拓新局,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进取姿态。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逐季攀升,连续11个季度位居全市前列……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既是全区上下锚定“拼经济、打头阵”的最好诠释,更是一个中心城区奔向“数智未来”的清晰注解。

海珠企“稳”,结构为先。

三年来,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维持在0.04:17.40:82.56的合理区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近10个百分点,占比全市最高;工业比重回升,房地产开发占比下降5.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海珠产业重心有序转移,为“新质生产力”腾出空间。

投资、税收、财政三大指标,构成“稳”的底盘。

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542.28亿元,同比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9.5%,全口径税收增长10%,全部名列广州市前列。

如果说“形稳”是定力,那“势升”便是爆发力。

这种爆发力,最直接的注脚来自数字经济。

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海珠最具辨识度的“增长引擎”。2022年以来,行业营收从571.2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037.2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3.3%,截至目前“四上”企业数达363家。

这组数据,折射出海珠产业体系的“进阶逻辑”:

从“龙头驱动”到“生态共生”——腾讯、抖音等龙头企业持续加码,五大平台型企业合计营收近600亿元,同比增长13.5%,带动腰部企业能级跃升;

从“速度增长”到“质量跃升”——数字营销产业成为增长活跃版块之一,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274.7亿元,同比增长19.3%,成为海珠数字经济的“第二增长曲线”。

结构之稳、动能之升,最终指向质量之变。

从“小巨人”到产业集群,海珠正在以技术创新夯实未来竞争力的根基。

三年来,全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实现从0到19的增长,仅今年就新增8家,同比增长60%。平均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达11.87%,高于广州平均水平,专利平均数22.91项,显示出扎实的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海珠在产业集群层面实现多项“从0到1”的突破:新增1个国家级、2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其中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产业集群成为全市唯一新认定的国家级集群。

由稳及升,海珠不是单点狂飙,而是清晰的底层逻辑——以稳筑基,以新促升,以进固稳。在宏观变量多变的当下,这种节奏感,正成为区域竞争力的稀缺品质。

向“智”而行,向“新”而生

9月的琶洲,算法之光再度闪耀。

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落幕,8000多支全球队伍同台竞技——“世界算法看琶洲”,这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海珠人工智能产业崛起的真实写照。

透过这扇算法之窗,人们看到的,是海珠不再把AI当作技术,而是当作产业重构的底层操作系统。

过去三年,海珠牢牢抓住人工智能风口,推动AI全产业链协同。琶洲试验区企业总量突破3.8万家,2025年前三季度“四上企业”营收3299.91亿元,同比增长17.8%。

人工智能的聚集效应之外,海珠还在重塑城市制造逻辑——都市工业重新回到了中心城区。

海珠率先探索都市工业发展路径,出台政策并兑现超2300万元扶持资金。前三季度,工业投资增长74.1%。已有37家都市工业企业升规纳统,其中德擎光学、苇渡微等跻身国家级“小巨人”。

今年3月,苹果全球产品营销副总裁Bob Borchers走进海珠,拜访数字潮牌企业——爱范儿。

这家公司在海珠自建新智造的“糖厂”与“明日产品实验室”,推出全球首款以软件定义充电器的AI充电电脑“小电拼”。五颗核心芯片全部自研开发,产品进入国际一线生态链。企业研发投入2000万元,背后是海珠区500万元政策奖补。

“这笔资金让我们能安心把时间花在技术上,而不是市场投放上。”爱范儿联合创始人黄羽说。

这一切背后,是海珠招商思维的“换挡提速”。

自2023年以来,海珠不再“先有地、后找企”,而是让招商、产业、规划三线并行——“先谋产业、再做规划,规划跟着产业走、带着产业策划去招商”,实现招商“精准落子”。

人工智能、都市工业、数智美妆……在海珠,每条赛道都有自己的“指挥部”。一个部门牵头、一支队伍奔赴、一套政策护航、一条链条贯通——“四个一”机制让招商有了清晰航线,也让项目在海珠找到落地坐标。

过去,招商更多靠“人脉找项目”,部门之间“各唱各调”,行业部门虽懂产业,却难以将专业优势转化为落地动力。

如今,海珠换了一种打法——让懂产业的人去招商,让招商的人带着规划去谈项目。从“等项目上门”到“找企业入局”,实现从“被动对接”向“主动招引”的转变。

这种转变,让琶洲的产业集聚不再是“磁吸效应”的偶然,而是“链上招商”的必然:

卫健部门联动招商,布局AI+医疗17个应用场景,吸引蚂蚁健康全国总部落地;

市场监管局以数智美妆为突破口,推动化妆品备案提速40%,助力C咖、红之等项目落地;

区属国企发挥“招投联动”作用,设立“1+3+N”产业基金,累计推动296个项目落地、引入110个总部项目。

海珠还给招商装上“体检仪”,摒弃“自我打分”,由经济专班统筹把关、动态评估。部门在“比学赶超”的氛围里你追我赶——追的是项目落地的速度,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三年来,海珠区累计引进500个重点项目,抖音华南创新基地、蚂蚁集团“双中心”等相继落地,累计贡献营业收入近300亿元,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两成。

海珠以招商之“引”撬动产业之“兴”,正描绘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生动注脚。

以优促兴,生态共荣

游客登上智能无人船,沿着海珠湿地的碧波缓缓前行。

手机一键下单,咖啡便由无人机“空投”到船头,科技与水乡交织出沉浸式体验将在未来落地。

而同一片天空之下,另一套系统也在不动声色运转。

深夜,无人机搭载红外热成像与AI烟雾识别模块对老旧街区巡航,并与基层消防系统联动——火情未至,人防、技防、智防三线协调已就位。

“好玩”和“好用”的低空能力同时出现,意味着海珠低空经济已逐渐脱离“实验”。

截至目前,海珠已在文旅、消防等19类场景落地低空应用,2025年以来新增低空企业34家,中科云图、理工全盛等头部企业密集落地。

企业加速聚集背后,是营商环境的系统迭代。

2023年,海珠推出“海珠合伙人”机制,从“送钱送物”向“拓市场、找订单”转变,累计走访企业5.5万家次,解决问题4.1万件。

2025年,机制升级为“如我在办”,将理念提高到“把企业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不再是“支援型服务”,而是“共创型运营”。

政策不仅更热情,也更高效——

推动“交地即开工”,审批从“串联”改为“并联”,企业从缴清土地出让金到拿到“建设许可+产权证”仅需1个工作日,周期压缩近九成;

新办企业无需跑政务大厅,营业执照、公章、税务Ukey全部“政务外卖”上门;AI数字导办师上线后,企业从“找谁问”到“系统主动提示”,办事成本从“时间型”转为“零耗型”。

营商环境的好坏,不仅在于“办事是否方便”,更在于“是否对产业有效”。

在中大纺织商圈,海珠帮助企业用AI系统将找布时间从2天缩短至2分钟,撮合交易额达240亿元,企业成本下降20%;

在数字营销企业618前的融资窗口,海珠助企服务快速整合资源,促成银行批出800万元授信,当日撬动平台GMV超5000万元。

企业用脚投票,持续涌向海珠:

2025年前三季度,全区实有市场主体21.74万户,同比增长4.22%;新增市场主体22171家,增幅达49.14%。企业迁移数、注册资本连续两年保持“双顺差”。

在数字化浪潮中率先换挡,在产业重构中主动突围,在制度革新中持续领跑,海珠,正在以时代为笔,书写属于广州、属于广东、亦属于未来的光辉篇章。

南方+记者 吴雨伦

编辑 钟冠婷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