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1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东道主交接环节,宣布中方将于明年11月在广东省深圳市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消息一出,引发外界广泛关注。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作为区域经济合作论坛,APEC主要讨论与全球和区域经济有关的议题,如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

来源:新华社
那么,下一届APEC峰会在深圳举行,对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意味着什么?又释放出哪些积极信号呢?
历史上,APEC峰会曾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城市举行。近年来举办的城市包括韩国庆州、秘鲁利马、美国旧金山、泰国曼谷、巴布亚新几内亚莫尔斯比港、越南岘港等,既有各国的首都城市,也有经济发达、特色鲜明的大城市,充分展现了21个成员轮流担任东道主、各美其美的亚太大家庭氛围。自1989年来,中国曾两度担任东道主,一次是2001年的上海会议,另一次则是2014年的北京会议。2026年,中国第三次接任APEC东道主,而此次峰会举办地点将首次来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深圳,这座全中国最年轻、最具活力的城市。
如此高规格、全球瞩目的国际性会议,为何选择了城市“后生仔”——深圳?
答案,就藏在深圳“改革开放”的基因里。
首先,深圳“改革开放”的基因,与APEC倡导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精神高度契合。1980年深圳设立经济特区,通过“三来一补”参与国际循环、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的模式。此后每个历史阶段,深圳都承担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的角色,在“内外循环”并重发展中,GDP从1980年的2.7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3.68万亿元,边陲小镇发展为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竞相学习的城市样本。
开放的深圳也是中国外贸第一城,与各国经贸往来密切。2024年进出口总值达4.5万亿元,登顶“中国外贸第一城”,出口实现全国罕见的“32连冠”。这座城市的开放已从商品要素流动升级为“制度型开放”,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累计推出数百项制度创新成果,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探索深港“联合政策包”,主动对标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可以说,深圳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窗口”,也是全球观察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窗口”。
再者,深圳“绿色”、“创新”的基因,与APEC“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不谋而合。从“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城市风貌到国际红树林中心迎接候鸟迁徙,从遍布全球的新能源汽车到数量率先超过加油站的充电桩,深圳的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实力相得益彰。
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超越日本“东京-横滨”和美国“圣何塞-旧金山”,成为全球第一大创新集群。这一成就标志着该区域已成为全球创新的高地。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持续领跑全国,形成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开放创新闭环,展现了创新与绿色协同发展的“深圳模式”。
近年,深圳也日益承担“大国外交会客厅”的角色。2023年至2025年,超过1100批重要外宾团组访问深圳,包括26位外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有力服务国家元首外交。今年以来,3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9位外国副元首和政府副首脑访问深圳。
深圳日益成熟的国际化服务体系,为承接APEC这样的国际盛会提供了坚实保障。2023年,深圳首次提出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025年,《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工作方案(2025—2027年)》明确要在2027年初步建成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系列重要部署,均展示了深圳要将“国际化”发展往更高水平推进的重要决心。
当前,深圳正以“国际化大都市”标准,精细化地编织城市肌理。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贴着各国语言“你好”的计程车已成为城市常态风景——这背后是全市超6700套人工智能翻译设备的全面部署:从地铁、公交、出租车、机场和口岸等交通领域,到景区、文化场馆等文旅领域以及政务服务领域,均可轻松实现“跨国对话”。深圳还完成了16条市属高速公路及深南大道等主干道中英双语标牌优化,超1000处公共空间外文标识得到改善。宝安国际机场、深圳湾口岸、福田口岸均启用外籍人员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旅游接待体系进一步完善。

来源:深圳外事
从改革开放的探索,到创新实力的全球认可,再到细致入微的国际化服务环境,深圳正在向世界展示一个发展中大国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城市样本。2026年APEC峰会花落深圳,既是对这座城市改革开放45年成就的高度肯定,也是对亚太地区所有发展中经济体的巨大鼓舞——在这里,世界将看到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续、更创新的城市未来。
统筹:曲广宁
撰文:南方+记者 蔡敏玲
图片:南方+记者 朱洪波(除注明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