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路食记”|锁定市桥三堂路,这些宝藏老店承载二十年街坊情!

番禺融媒 2025-10-29 12:00

开栏语:在番禺,真正的美味往往不显山露水。它们深藏在街角巷陌,依靠口耳相传,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它们或许门面朴素、菜单简单,却凭借着对味道的较真、对街坊的实在,撑起了番禺最鲜活的市井烟火。今天起,“番禺路食记”系列报道正式启程,我们将一同走进番禺的条条街巷,寻访扎根市井的平价美味,记录那些构成番禺独特烟火气、平凡却闪光的名字。

“番禺路食记”第一站,我们走进市桥街三堂路,从一碗烧鹅濑粉、一盅瓦罐汤、一份童年炸鸡里,探寻经营者的坚守与街坊的生活温度。

百花园:一碗烧鹅濑粉,藏着不将就的讲究

三堂路上的百花园,是街坊口中“去晚了就吃不上”的人气店铺。浅蓝色琉璃瓦搭着独栋小屋,玻璃窗上的菜品大图透着老广的亲切,推门而入,锃亮的圆桌与简洁的装修温馨舒适,让人瞬间卸下疲惫。老板娘何姐一家守了这家店12年,其中最招牌的烧鹅濑粉,藏着不将就的讲究。

店里的烧鹅从何姐自家工厂每日现做,师傅需先给鹅身抹上秘制酱料腌制入味,再挂进烤炉用果木炭慢烤,烤到外皮金黄酥脆、肉质鲜嫩多汁,才会分上午9点、11点,下午4点、5点四次送到店里。“我们做的都是老街坊的生意,讲的就是一个新鲜不隔夜,所以烧鹅每日就做几十只,晚来一步就只能等明天了。”何姐说。

进店点一份烧鹅腿濑粉,老板会从挂着的烧鹅上利落斩下整只的鹅腿。鹅腿外皮泛着琥珀色的油光,带着焦香的纹路,皮下腿肉饱满紧实,吸饱了奶白的骨汤,咬一口,外皮“咔嚓”脆响,肉质嫩而不柴,满足感从口腔蔓延到全身。搭配烧鹅的濑粉也不寻常,比普通的米粉粗一圈,咬着弹牙爽滑,能牢牢吸住熬得浓郁的骨汤,一口粉一口烧鹅,是老熟客的固定吃法。“我在附近写字楼上班,几乎每周来三次,就好这口烧鹅!”刚坐下点单的陈先生笑着说,“之前试过1点才来,烧鹅卖完了,从此以后都是赶早来,百花园的烧鹅皮脆肉嫩,已经成为我的上班饭堂了。”

除了烧鹅濑粉,百花园的老火靓汤同样让人牵挂。“五指毛桃、霸王花、瘦肉、龙骨,一盅盅码好,凌晨五六点就入罐慢炖,得让蒸汽把食材的鲜香熬进汤里。”何姐说,6个小时的等待是关键,直到瓦盅缝隙里飘出食材的本香,汤面浮着一层透亮的油花,才算炖得够味。“我最爱喝她家的五指毛桃龙骨汤,每周都会打包两盅回去。食材新鲜,炖得又够火候,价格也实惠,比自己在家炖还省心。”街坊李姐说。

食材的每日限量,挡不住周边上班族赶早解馋、街坊邻里常来光顾。何姐一家十几年的匠心坚守,百花园饭点满座的热闹,藏着三堂路最踏实的烟火气。

发仔记:一盅瓦罐汤,暖了街坊两代人

三堂路发仔记汤吧美食坊,始创于2002年,开店23年来,朴实的招牌下,始终藏着一份街坊温情。“我们店里从帮工到掌勺都是家族成员,做的就是平价家常味。”老板钱叔说。这家家族经营的小店看起来很是简单,却用日复一日的坚持,陪伴了三堂路的街坊两代人。

发仔记主打的是民间瓦罐汤,门口放置的大瓦罐就是他们家的标志。为了让街坊每天都能喝上正宗的瓦罐汤,凌晨5点,钱叔就会起床备料——洗干净的瘦肉、泡软的麦冬、削好的雪梨、焯水的猪肺……每样食材处理妥当后,分装进小瓦罐,再放进大瓦罐里用炭火慢煨,直到汤香飘满整条街。“每天只做100盅左右,上午10点开门,晚上8点收摊,往往不到天黑,炖汤就卖得七七八八了。”钱叔笑着说。

店里墙壁上用木质的牌子挂着每日现煨的汤品,顾客进门看牌子点餐,非常方便。“夏天街坊爱点清热祛湿的汤,冬天偏爱温胃散寒的,最近天气干燥,麦冬雪梨瘦肉汤、霸王花猪肺汤最受欢迎。”钱叔说。店里的瓦罐汤平均13块左右一盅,街坊喝着实在,自然乐意光顾。“发仔记的汤用料足,炖得够火候,我们全家都爱喝。”街坊张女士说。

除了瓦罐汤,无火煲仔饭也是常客的必点。食材都是钱叔当日采购的新鲜货,就连菜单上没有的菜,只要街坊提要求,他也会尽量满足。饭点店员忙得团团转,上菜慢了些,街坊们也从不催促。此外,店里还常常有社区的老人来用餐,钱叔则会按照老人的口味调整出品。“比如有些老人想要米饭软一点,菜的口味清淡一点,我们都会根据要求满足,像是店里的清蒸鱼,就是特别针对老年人推出的,美味又营养。”正是这份体贴,让发仔记成为了社区许多老人的“暖心食堂”,一盅热汤、一碟菜饭里,藏着家人般的照料。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发仔记始终坚守着三堂路这一方天地,也守候着几十年的街坊情。

凌宵园:一份童年炸鸡,成就“青春打卡地”

位于市桥三堂路南阳里小学旁的凌宵园,没有华丽门面,几张简单的桌子、一个小橱窗厨房,却开了近20年,成为一届又一届学生放学后心照不宣的“秘密基地”。

“做学生生意,就得实惠。”这是店主凌阿姨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开店这么多年来一直坚守的原则。在凌宵园,人均10元就能点上一份小吃配饮品,而且,店里的每一份小吃都是阿姨手工制作。炸鸡块要先把鸡胸肉切小块,用调料腌上半天,裹粉时要拿捏好厚度,下锅炸到外皮金黄,咬开肉嫩多汁;炸薯条要选新鲜土豆,切条后先煮再炸,外脆里绵;香芋卷则要把香芋蒸软压泥,裹上面皮炸,甜香扑鼻……这些,都是孩子们最爱的味道。

每天放学铃响起,就是凌宵园最热闹的时刻,穿着校服的孩子们三三两两围在店前,橱窗里的暖光映着他们亮晶晶的眼睛。“阿姨,我要一块钱的鸡块”“阿姨,来杯原味奶茶”……此起彼伏的声音,让小店满是朝气。

如今,凌宵园已经开了近20年,当年常来买鸡块、奶茶的小学生有的已为人父母,却还会带着孩子来寻味。“我小时候每天放学都来买鸡块,现在带着儿子来,他跟我当年一样,也爱蘸番茄酱吃。”刚下单的王先生笑着回忆。

在许多人眼里,凌宵园早已不再是一家普通的小吃店,而是三堂路上一个特殊的“青春打卡点”。在这里,老顾客能找回儿时的味道,新顾客能尝到童年的甜,而凌阿姨依旧在橱窗后忙碌,用一份份热气腾腾的小吃,继续温暖着更多孩子的学生时代。

策划:陈海生、孙轶英

文字、图片:翁杏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