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江门养老的香港人:此心安处是吾乡|南方深读

南方深读 2025-10-28 06:30
04:24

回江门养老的香港人:此心安处是吾乡|南方深读

“我们又见面了!”第一次见面,李耀棠很热情。

站在他身后的护工对我挥挥手,指了指太阳穴示意他记不清。我配合着,回复他说:“对呀,您身体还是这么硬朗。”

年纪大了,李耀棠不太记得最近发生的事情,但以前的生活却历历在目。他出生在江门,60岁时随老伴李云好迁入香港,一家五口住在33平方米的公屋里。

养老中心挂着香港中环的图片。视频截图

养老中心挂着香港中环的图片。视频截图

在当时,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江门是侨乡,与香港相去不远。据不完全统计,在香港700多万市民中,原籍江门的占20%以上,平均每5个港人就有一个祖籍江门。

今年90岁,李耀棠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跟老伴一起回到江门,在新会区养老中心住进了50平方米的双人房。

李耀棠(左)和老伴吃午饭。

李耀棠(左)和老伴吃午饭。

重阳将至,中心给老人们安排了很多文娱活动。李耀棠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还能有一天回到家乡养老,过上岁月静好的晚年生活:琴棋书画,莳花弄草,四菜一汤,白饭任装。

据央视报道,香港特区立法会今年9月发布的《数据透视》指出,截至2024年,已有近10万名65岁及以上香港老人选择在广东省定居,广州、佛山、中山等大湾区内地城市,是香港市民首选的养老目的地。

再回江门

李耀棠跟李云好祖籍新会,相识于1962年。男方27岁,做杂工,偶尔帮忙代课;女方18岁,是印尼华侨,在杂货铺做售货员。

认识的第二年,两人喜结连理,陆续生下了两女两儿,生活开支巨大。改革开放后,李云好带着老二和老四,在香港的电子厂里当流水线女工,工资比之前要高一些。李耀棠就继续带着老大和老三,在新会生活。

一家六口,为了生计分隔两地。

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15年。1996年,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李耀棠,带着老三去到香港,与李云好团聚,大女儿则因为超龄留在了新会。

团聚的生活,温馨而拥挤。“我们等了7年,终于申请到了公屋。之后又花了30万元,把公屋买了下来。”第二年香港回归,他们挤在将军澳300尺(约等于33平方米)的公屋里,看了那场激动人心的阅兵式。

新会城区。视频截图

新会城区。视频截图

在工作日,5个人每日见面的时间并不长。儿女有开叉车送货的、开双层巴士送客的,也有在夜校当文员的,李耀棠年纪大了,只找到一份保安的工作——香港寸土寸金,工资高,开销也高,他还想干点活赚点钱。

一晃快30年,李耀棠最近的身体变差了,医生说他“三高”,要经常跑医院拿药吃。老伴李云好也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常常不记得上一顿吃了什么。

“我以为这辈子就在香港养老,不会有什么变化了。”李耀棠跟我分享这一切的时候,坐在隔壁的老伴李云好常常点头,话很少:“他的记性比我好。”

跟李耀棠同乡同龄的林兰芳,更早一点去香港。1973年,她随丈夫到香港生活,在餐馆后厨洗盘子。今年回江门以前,她跟儿子儿媳住在深水埗,每天能料理自己的生活,中午自己做饭吃。

如果不是春节前摔了一跤,林兰芳也没想到自己还会回江门。

公办养老

作为全省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市之一,江门2024年末户籍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市户籍总人口超24.6%,相当于每4个人中就有1个是老年人。按照国际通行评判标准,江门已处于中度老龄化社会。而在经济第一大区新会,老龄化的程度比全市还要高,达25.98%。

从2014年到2019年,新会前后花了5年时间、投入5亿元,建起了新会区养老中心,可以提供医疗和养老服务近1000张床位。它的运营模式最大特点为由公立医院托底提供医养结合服务。

早在2016年,江门就入选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新会区中医院副院长、养老中心主任梁锦业解释,老年人常患有慢性病且往往多病共存,养老中心强化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衔接,不仅有康复锻炼等服务,还提供急病救治、慢病管理等医疗保障。

在建设养老中心前,中医院曾经去往多座城市学习,在一线城市比如深圳,大部分养老机构都是民营。除了唱歌跳舞等文娱活动安排丰富,不少机构还提供外出旅游等增值服务。新会区中医院党委书记盛波说:“这些都是针对生活能够自理的活力老人,我们这里不一样。”

这里的老人确实不一样。

已经入住的近500位老人,平均年龄84岁,中度以上失能80%,重度失能56%。对于很多家庭来说,照顾失能老人的压力是巨大的,不仅因为他们常常要跑医院,还因为他们的情绪极易波动狂躁,难免激发家庭矛盾。

“养老中心是这些老人的最好归宿,尤其是公立的。”盛波觉得,公立的养老中心具有普惠性,赚钱的念头少一点,照顾老人也纯粹一点。

带着这份养老情怀,新会区养老中心运作了6年。今年2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福利署宣布,“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新增4家养老机构,新会区养老中心是其中之一,成为江门首家。

这意味着,符合条件的香港长者可以到新会养老,院舍的食宿费用、护理服务、个人照顾费用及基本医疗费用则均由香港特区政府承担。

就在同一个月,江门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进银发经济领域跨区域、国际性合作,支持港澳、深圳投资者在江门兴办养老等社会服务机构,争取香港“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落地,高水平规划共建大湾区西翼银发经济产业园区。

消息很快传到了李耀棠的耳中。

叶落归根

对于李耀棠来说,江门是他曾经回不去的家乡。

一来,老伴和孩子们都在香港,可以照顾已经90岁高龄的自己。二来,“三高”、帕金森病缠身,他想着香港医疗水平高一些,还能享受医疗补贴,也就从来没有动过回家乡养老的念头。

今年春天,儿子跟他聊起,说新会区养老中心入选了“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他在香港领的补贴回内地也能用。

“要不我们回去看看?”一开始李耀棠并不相信,内地的养老环境会比香港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跟着儿女们回了一趟新会,老伴因为行动不便没有成行。

不曾想,这趟回乡之旅,彻底改变了两人的生活轨迹。

地方大,环境好,价格公道,图书室、健身室、电影室齐全,还有唱歌、书法、绘画课程,身体有什么不舒服,一个电话就有医生上门……李耀棠一口气盘点出这里的优点。他总结:“我没想过这里条件这么好,简直是五星级。”

当天回到香港,他迫不及待跟老伴分享,两个人在2025年6月1日就住进双床房,过上了在老家养老的生活。从江门到香港谋生,又从香港回到江门养老,这次搬家,他们不再担心分隔两地。

李耀棠说,这个日他会一直记得,那是他落叶归根的日子。

最近,他拜托儿子订做了一面锦旗,送到养老中心,他要谢谢医护人员对夫妻二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在楼层活动区举行的锦旗交接仪式上,他给同楼层的邻居们买了水果,脸上容光焕发。

他说,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

老乡作伴

并不是所有老人都能这么快适应内地的生活,尽管这里的走廊挂着金紫荆广场和维多利亚港的照片,进进出出的工作人员也都讲粤语。

第一次跟林兰芳见面,护士长崔惠兰的印象是:要坐轮椅、不爱说话。

在香港生活的几十年里,她往年只有2个时间回家乡:家婆生日和圣诞假期。对于养老,她没想这么远,打算见步行步。不料,今年春节前,她独自在家时不小心摔了一跤,从此坐上了轮椅,生活难以自理。

大年初九,因为儿子儿媳要上班,她被送回了家乡新会,在一所乡镇养老院住了下来。

“半个月前还在香港好好的,怎么现在就孤零零一个人在内地了。”这个问题困扰着林兰芳。即使在5个月后,儿子帮她办理手续搬到了新会区养老中心,她也没有想明白。

护工给林兰芳梳头。

护工给林兰芳梳头。

对于他们来说,生活上的不适应,无关香港还是内地,更多源于家里和养老机构的场景切换。衰老与死亡,始终是艰难的一课。

崔惠兰说,入住的老人常常要面对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一些传统观念把养老院与儿女不孝关联起来,容易让老人产生“老了没用了”“子女想抛弃我”的念头。情绪低落导致不说话、不吃饭,是常有的事情。

如果他们必须完成一次生命教育,那回家养老,或许能让这一课来得温柔些。

盛波介绍,目前养老中心入住的20位香港长者,大多祖籍江门,或者在江门有家属,老人们很容易找到老乡。

林兰芳在这里找到了同是新会大泽的好姐妹。每到喝早茶的日子,她们会相约饭堂,吃着马拉糕和烧卖,聊上好久。她每天的日程都很满:早上5点多醒来,6点做早操,7点吃早餐,10点洗澡。下午是理疗、唱歌、乒乓球,每周再看1次电影。精神好的时候,她能离开轮椅,拄着拐杖走上几步。

林兰芳跟儿子约定,每个月回来看她一次就好。日子也不用特别选定,因为每天都有护工帮她梳洗,无论什么时候来看她,都是那么干净整洁——“这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盛波说,这关乎老去的尊严。

方便探望

像李耀棠和林兰芳一样,选择在内地养老,正在成为香港老人的养老新趋势。

全省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参加“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的入住长者为657人。他们通过跨境养老,享受到了优质的医疗和养老服务,也促进了大湾区银发产业的发展。

在深圳,多家入选计划的养老院配备了完善的三甲医院“服务圈”,与多家大型医院建立了“绿色通道”和双向转诊。通过高铁半小时左右直连香港,家属可以实现“上午探亲下午返港”。

高铁出行的便利,让家属可以实现“上午探亲下午返港”,图为广深港高铁。

高铁出行的便利,让家属可以实现“上午探亲下午返港”,图为广深港高铁。

82岁的香港长者李奶奶入住了广州的养老机构,通过叠加使用“长者医疗券”及“港澳药械通”政策,她在内地享受到了与香港接近的医疗及用药服务。通过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她从认知能力下降、沟通困难,变得开朗积极,身心状态显著改善。

有了深中通道的加持,中山也成为不少香港老人的选择。去年底,香港长者冯伯成为火炬开发区里的“居民”,他的女儿说:“这里房间走廊都有扶手,灯光充足,不怕老人家会跌倒,真是大开眼界。”现在每到周末,冯小姐都会沿着深中通道,到中山探望父亲。“开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很方便。”

深圳多家养老院入选计划。受访者供图

深圳多家养老院入选计划。受访者供图

就在这个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持续扩展“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参加计划的内地养老机构将从15家增至24家,覆盖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中山、江门、肇庆8个大湾区内地城市,进一步推动粤港两地养老服务领域交流合作与优势互补、提升两地长者生活质量。

盛波希望,会有更多有需要的香港老人,放下心中的成见,选择加入计划。毕竟,何处心安,何处为家。

采写:南方+记者 李霭莹

图片:熊毅(除署名外)

摄影/剪辑:熊毅

设计:区瑞香

编辑 钟惠琳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