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预计旅游收入×3,今年的开渔季为何更好看更好玩了?,时长共2分06秒)
预计旅游收入×3,今年的开渔季为何更好看更好玩了?
8月16日,当南海“开渔令”再次在阳江海陵岛响起,一组数字格外引人瞩目:预计今年开渔季三天活动期间将吸引近30万人流量,旅游收入有望超2亿元——这几乎是去年7100万元收入的近三倍。
数字背后,是一场节庆思路的深刻嬗变:阳江正以市场化思维重构节庆逻辑,以文化体验激活消费需求的创新实践,更彰显出传统渔俗与现代旅游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
本届开渔季最显著的变化,在于突破了传统节庆“政府搭台、群众看戏”的单一模式,转而以市场为纽带,构建“品牌+商业+体验”的三维矩阵。活动期间,祭海典礼、“阳江海鲜”区域公用品牌发布、渔家大宴等13项特色活动接连上演,让到场嘉宾与游客沉浸式感受“海丝名城”的独特魅力。
今年让很多游客大呼开眼界的是尊古法古礼举办的祭海活动。祭海,这一承载着渔民敬畏海洋、感恩自然千年情感的仪式,在过往的岁月里却囿于观念束缚,不太敢大张旗鼓宣传。今年却以更开放的姿态成为文化传播的核心载体之一。
阳江的破冰之举,堪称观念突围的典范。主办方以文化自信为基,对祭海仪式进行了精心提炼与创新演绎。专门设计的“旗引星轨·海纳天恩”南海开渔旗,融合历代海旗元素,在千船悬旗的壮观场景中,无声诉说着从周代祭海到现代生态理念的悠远文脉。仪式本身也更为隆重庄严,醒狮的雄浑舞动与传统舞蹈的韵律交织,将渔家儿女对大海的虔诚祈愿,转化为极具观赏性与精神感召力的文旅场景。
当游客立于闸坡国家级中心渔港码头,目睹此情此景,敬畏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洋文明内核便超越了时空阻隔,直抵人心。今年还特邀了400多名港澳台嘉宾一同参加,这将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开渔季的“好看”与“好玩”,正全方位渗透于新增的体验环节。被列入非遗名录的“渔家婚嫁习俗”不再束之高阁,鲜艳夺目的婚嫁服饰、别具一格的水上礼仪、喜庆热烈的巡游队伍,从码头延伸至渔家大宴现场。夜幕降临时,大角湾螺洲海滨公园上空,金鱼、鳐鱼、三叶草等造型的夜光风筝与星光海浪共舞,点亮“中国风筝之乡”的梦幻之夜,游客纷纷举起手机,让这流光溢彩的瞬间成为永恒记忆。沙滩音乐节则以跃动的音符点燃夏夜激情,万人齐聚的渔家大宴更让“上洋海胆”“海陵岛珍珠马蹄”等地道漠阳味道的滋味与开渔的喜悦在舌尖和心头共同绽放。
这些精心设计的活动,皆紧扣一个核心要义:让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体验者”。它深刻反映了主办方对旅游消费本质的洞察——游客所求,远不止于浮光掠影的“看过”,而是渴望身临其境的“融入”、情感共鸣的“触动”与值得回味的“带走”。这便是旅游收入有望增长近两倍的内在逻辑,是市场化思维尊重并满足个体需求的丰厚回馈。
开渔季的爆发式增长,本质是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的转化。通过整合非遗、滨海景观、休闲体验等要素,阳江构建起“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产业生态。这场“向海而生”的实践证明:尊重市场规律、深挖文化内涵、激活参与热情,传统节庆便能焕发新生,成为驱动地方发展的“蓝色引擎”。
当千帆竞发、人潮涌动,这场传统与现代交响的蓝色庆典,正以其生动实践诠释一个朴素的真理:真诚拥抱游客的体验需求,大海便会回馈以最澎湃的潮音。
策划:杨世华
统筹:黄韬炜
文字:赵强
出镜/剪辑:雷怡婷
拍摄:巫雅柠 魏钰 钟志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