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夏日的某影院里,一群小观众正看着银幕上小猪妖的冒险旅程,乐不可支。“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在观影记录中写道,“这么强烈的观影效果并不多见。”
累计票房超12亿元,观影人次超3000万——《浪浪山小妖怪》从《南京照相馆》手中接过接力棒,让今年暑期档票房更上一层楼。
层峦叠嶂的水墨山水之间,四个小妖怪蹒跚前行。谁曾想过,一部以“Nobody”为主角、用水墨风格绘就“草根妖队”西行之旅的二维动画电影,竟点燃了整个暑期档。
这一纪录,也让无数中国动画人倍感欣喜:继三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豪揽近155亿元票房后,如今,《浪浪山小妖怪》又让沉寂已久的二维动画重新走入广大观众的视线。
像《浪浪山小妖怪》这样的二维动画电影爆款,会否只是“昙花一现”?属于二维动画的“盛夏”,真的又来了吗?
“浪浪山”的成功密码:
打造“不是主角的主角”
“我想离开浪浪山,出去闯闯。”
2023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与bilibili联合推出的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以过亿播放量和豆瓣8.7的高分引发广泛关注。其中《小妖怪的夏天》篇章尤其受到年轻观众喜爱,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正是基于这一IP开发而来。
《小妖怪的夏天》剧照
《小妖怪的夏天》剧照
这一回,念叨“出去闯闯”的小猪妖,终于和伙伴们闯出浪浪山,化身“草根取经团”踏上冒险。
影片延续“小妖假扮唐僧师徒”的荒诞设定,对“西游”经典进行新颖解构。《中国奇谭》积累的口碑与《西游记》本身的广泛影响力,为其奠定了扎实的IP基础。
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讲师杨歆迪认为,通过流媒体平台首发动画短片集再推院线大电影,既可吸引核心观众,又能以较低成本试水市场,是一种高效联动的策略。
“我们不是《西游记》新编,也不是《西游记》改编,而是找了一个原作者没写的空隙。”《浪浪山小妖怪》监制、艺术总监陈廖宇(同时为《中国奇谭》总导演)表示,影片将视角聚焦于西游世界中那些不曾被详细刻画的小妖怪,讲述“孙悟空到来之前”的浪浪山故事。
借助这一“故事空隙”,影片通过“底层小妖假扮英雄”的设定,构建出一场充满反差笑料的取经之旅。该片与短片同步创作,两者更像是同一世界观框架下的两个平行故事,但其内核与传递的价值观是基本相同的——
年轻化叙事,聚焦平凡人。
“接地气”和“亲民”,成为这部电影打通全年龄观众的关键。饶曙光指出,很多桥段既令人发笑,也引人深思,“让观众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自己”。
如英文片名“Nobody”所示,四位主角始终没有名字,却给观众带来极强代入感。小猪妖考大王洞三年未果、鸡画师化身苦命“乙方”等现代桥段,也让观众会心联想到职场生活的点滴。



《浪浪山小妖怪》片段
正如陈廖宇所言:“观众无论看什么故事,比照的都是当下的自己。”很多人儿时幻想成为齐天大圣,长大后却发现自己和这些小妖并无不同——但在日常之中,每个人都曾萌生“闯出去”的念头。
杨歆迪指出,“小人物做大事情”是国产电影常见叙事手法。“草根取经团”既令观众认同底层设定,又保留“主角瘾”,映射出现实中“时而指点江山,时而壮志未酬”的矛盾心态,形成一种自嘲与自励混杂的勇气,支撑日常生活。
暨南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郑焕钊认为,影片的草根性不仅是大众文艺的精神底色,更是当下流行文化的“流量密码”。如同《哪吒2》的申公豹,这些小妖怪以“无名英雄”之态,成为年轻受众的代言人,其经历反射出观众在生活与工作中的真实感受,引发强烈情感共鸣。
以“不是主角的主角”为设定,与全年龄观众建立情感共鸣,正是《浪浪山小妖怪》故事中最打动人心的部分,亦是影片创作的独到之处,票房和口碑高涨的“成功密码”。
国产二维动画的漫漫征途:
如何重回艺术巅峰
小妖怪们在战胜黄眉怪后,被打回原形,重归修炼。但大圣所留的四根毫毛与村民所立的四尊塑像,却为故事埋下了新的悬念与希望。这一希望,让这场燃尽自我的奋力一搏,在观众心中拥有了全新的意义——
即使生而平凡,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再微小的尘埃,也蕴藏着强大的力量。
“很长时间没有国产二维动画在大银幕上‘出圈’了,好像上一次还是《大鱼海棠》。”杨歆迪的感慨背后,是国产二维动画几十年来的跌宕历程。
从1926年《大闹画室》开创先河,到1941年《铁扇公主》达到亚洲领先,再到上美影时期《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将国产二维动画推向艺术高峰——中国二维动画曾辉煌一时。
1999年,《宝莲灯》以2500万票房刷新纪录,成为一代人的记忆注脚。然而进入21世纪,三维动画迅速崛起,二维逐渐式微。尽管2016年《大鱼海棠》以5.73亿元创下二维动画票房新高,但仍难以与《疯狂动物城》等三维大片抗衡。
二维动画走向商业边缘,是否意味着这一类型将被市场彻底淘汰?在《大鱼海棠》上映后的近十年间,二维动画电影越来越小的市场份额,上美影的沉寂,观众的日渐遗忘,似乎都印证了这种担忧。
《中国奇谭》系列的出现,在三维动画成为国产动画主流的今天,无疑是令人眼前一亮的,也让人深深感觉到,二维动画所能体现的独属于中国动画的美感,并非三维动画能替代的。
《浪浪山小妖怪》在艺术表现上更进一步。郑焕钊提到,近600人的手绘团队将中国美学、水墨绘画与现代动画技术创造性融合,开创“笔墨入镜”新技术,为观众呈现出一幅“流动的东方画卷”。
“其实三四十岁的很多人是看着国产二维动画长大的。”杨歆迪认为,“可能我们的意识已经遗忘了这种形式,但眼睛和心没有忘。”《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让二维动画重回大众视野,为这一类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饶曙光认为,该片在美术风格上融汇传统中国画的造型、笔法与渲染技法,并融入现代色彩、光影与透视语言,“创造出既具真实感又富有中国传统审美意蕴的独特画面,在承续经典的基础上,焕发出新时代的艺术气质”。
在郑焕钊看来,该片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故事内容上,更在于制作层面的融合突破:“在当前追求强视效和工业化的趋势下,二维动画面临传统手绘‘低产能’的挑战。《浪浪山小妖怪》立足中国美学,将传统二维技法与现代动画工业相融合,为二维动画提升艺术表达和产能提供了重要启示。”
国产动画的未来:
“百花齐放”是关键
今年无疑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大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势如破竹,屡破纪录,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实现历史性突破;暑期档更是迎来《浪浪山小妖怪》(豆瓣8.5)与《罗小黑战记2》(豆瓣8.7)“双剑合璧”,重塑国产二维动画的高光时刻。
对整个电影市场而言,动画电影份额不断增加,最重要的利好是吸引大量亲子、家庭观众重回影院。“大手拉小手”的观影效应,直接促进了春节档、暑期档等大档期票房的上涨。
饶曙光甚至认为:“‘大手牵小手’的模式在今年暑期档是无敌的。”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截至8月23日13时,202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已突破380亿元。票房前十影片中国产片占9部,其中3部为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浪浪山小妖怪》和《熊出没·重启未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浪浪山小妖怪》上映不足一月便跃居年度票房第五。
以往有观点认为,二维动画因定价较低难以在票房上与三维动画抗衡,但《浪浪山小妖怪》凭借过硬的内容质量实现了逆袭——高上座率与强势口碑证明,好的故事才是票房的核心推动力。
许多观众感叹,“虽然是二维,但体验不输三维大片”“美术风格惊艳,帧帧可作壁纸”“有笑有泪,适合全家观看”。
而在大部分业内人士眼中,如今一部新片想要取得好的票房表现,关键并不在于影片的类型或艺术表现形式,而在于优质的故事,以及为观众提供上佳的观影体验。
换言之,无论是真人电影还是动画电影,无论是三维动画还是二维动画,好故事才是成就一部好作品最稳固的“地基”。
“观众走进影院,最根本的是希望看到一个好故事,获得精神、情感与价值观上的满足。”郑焕钊指出,在叙事达标的前提下,二维与三维并非对立关系;相反,艺术表达的多元化有助于吸引更广泛受众。“三维动画广泛普及后,观众对其技术创新要求更高,而二维动画反而因独特的美学风格和表达空间,展现出别样的审美优势。”
《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是否会推动二维动画项目大幅增加?业界态度谨慎而乐观:短期无疑将提振市场信心,吸引更多资本关注;但二维动画要实现真正复兴,仍面临系统性挑战。
“观众审美在不断进步,二维动画必须在提升产能的同时持续推进艺术创新,”郑焕钊强调,“尤其应从传统绘画中汲取养分,打造更富艺术性与风格化的作品,丰富整个动画生态。”
未来,中国动画市场有望呈现更加多元的格局:三维动画继续聚焦视效大片,二维动画则深耕艺术表达与文化传承,各自找到明确定位。
“你们也配取经?”电影中的一句质问,如今有了回应。
这个夏天,无数观众跟着小猪妖一起走出浪浪山,用票房投出了他们的选择。这些“不配取经”的小妖怪,最终取到了真正的“经”——用心讲好故事,用情打动人心,用美征服观众。
撰文:话题研究员 张思毅 刘长欣
策划:胡良光 丁晓然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