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纠纷何以酿成“大公审”:“三女带四孩续面”风波观察

南方周末 2025-08-23 14:18

▲续面风波反转,继而发展成网暴。(视觉中国 / 图)

▲续面风波反转,继而发展成网暴。(视觉中国 / 图)

全文共4052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据董晨宇观察,事件本身映射了某种公众的社会想象,而这种社会想象又恰好击中了当下生活的某个痛点,而且还出现了典型的“善恶对立”。

事件发酵至今,已对涉事各方造成伤害。罗昕研究过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机制,认为其与龙卷风有很大的相似性:形成速度快、持续时间短,但力量强度大、社会伤害深。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高伊琛

南方周末实习生 敖宇 汤新健 李佳珩

责任编辑|何海宁

事情起因是一场再平常不过的纠纷——三位女顾客带着四个小孩进店,消费140.58元,包括一碗可以“免费续面”的饸饹面。

老板和顾客因续面产生矛盾,老板将剪辑过的监控视频发布在网络平台,配以“七人一碗面、无限续面占便宜”的文案。起初的舆论风向指责顾客贪小便宜,然而在顾客拿出视频、消费证据反击后,舆论反转:老板被曝光拖欠工资、骗取学费,对顾客差评“辱骂性”回复……短时间内,门店迅速增加约两万条差评。

当事双方签署和解协议后,老板再次嘲讽顾客为“七匹狼”。此举甚至让网友涌入“七匹狼”服装品牌直播间,声称“起诉面馆我们就买”。

一场小纠纷,在数日的舆论发酵中酿成“大公审”。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看来,在如今的网络公共事件中,存在“舆论的长尾效应”,风波往往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会延伸出更多看似无直接关联的公共性讨论。

2025年8月21日,南方周末记者从面馆所在的郑州市中原区三官庙街道办获悉,该街道办已成立专门小组处理续面事件,具体结果将尽快公布。

1

冲网店,围观店铺,波及七匹狼

“最开始以为只是个小纠纷,不能理解为什么会上热搜。”36岁的小元(化名)自称 “吃瓜群众”,8月13日续面事件刚登上热搜时,他并没有太在意,“在我看来,薅羊毛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店家自己说出口的承诺。既然说了,就等于构成合同,就不能随便反悔。”

初期,网友张桐(化名)没有急着站队发声,他觉得老板面熟,一番搜索后想起,其曾因888元学费事件引发争议。据媒体报道,老板宣称“888元学7天,包吃包住包教会,学会就能开面馆”,实际上却只是打扫卫生、洗碗、端盘子、找个厨师教揉面团。仅2022年至2023年,就有至少10名学员投诉面馆“欺诈学费”,但因双方未签订正规合同,多数人只能自认倒霉。“当时我选择静观其变,心想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涉事面馆叫老霍记郏县饸饹面(秦岭路店),位于郑州市中原区。目前个人抖音账号“卷王老霍记”已改名,更换为双手合十的表情,并被平台禁止关注。在一些媒体报道中,他被称为霍老板。

事件发酵近十天,舆论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小元注意到,事件的三次热搜几乎都与霍记面馆老板直接相关:第一次,指责顾客续面源于老板自己发布信息;第二次,所谓反转源于顾客出面指责老板违约,原因是老板在调解结束后仍旧发声;第三次是“七匹狼”直播间被冲,更是老板再次推波助澜。“想要流量,最后却被流量反噬。”

“我看他的视频,几乎都是一边解释事情,一边展示店面,说到底还是在做推广,把店推成网红店。但流量没接住,最后变成了黑流量。”在小元看来,老板一些操作确实“高明”:“他能用一句话概括事情,引爆舆论,一般人很难做到。”

舆论反噬的节点之一,是在双方达成和解之后。围观网友留意到,纠纷双方早已于8月15日达成和解,根据公开的和解内容,老板需将视频删除,保证不在网上再次传播,对不实言论及对未成年人肖像权侵害进行当面道歉,顾客不跟帖评论,保证不在网上传播。

张桐气愤地回忆,和解协议公布当晚,老板开了直播,公然宣称最后悔的事就是签了和解协议,还表示这件事没完。直播结束后,老板又更新了视频,暗含对顾客不满,表现“令人震惊”。

他说,老板刚签署和解协议,转头就在背后诋毁顾客,“这种不诚信的行为实在令人不齿。”另一位网友则表示:“我和网上大部分声音一样,老板满嘴跑火车,其实就是为了博流量。”

网友们涌入老板抖音账号评论区,紧接着沦陷的,是面馆在各大平台的商铺页面。8月20日13时许,抖音账号“老霍记郏县饸饹面(秦岭路店)”的店铺页面显示有“1万+人正在看评论”,美团平台更是出现了超过三万条低分评价,甚至人均消费额也达到了244元/人,远超抖音的17元/人和大众点评的25元/人。

老板回复过往差评的态度加剧了矛盾。部分言辞礼貌客气,面对差评主动道歉;部分则以“哈哈哈”“笑死我了”“你懂啥”“竖起你的耳朵听好了”作为回应,进一步激怒了围观网友。他后续发布道歉视频,承诺继续无限续面,但网友并不买账。张桐称:“我生气的原因在于,他的种种表现完全无视顾客的感受,仿佛顾客在他眼中毫无价值。哪怕只是购买一个烧饼,顾客也理应得到最基本的尊重。”

除了给差评,网友还通过各种渠道投诉。8月20日,郑州市中原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近几日接到了部分针对霍记面馆的实名投诉,包含价格、服务等各方面,目前针对这些投诉正在处理中。

与此事件毫无瓜葛的“七匹狼”直播间,也涌现了很多网友。原因是,老板曾在视频中嘲讽顾客为“七匹狼”:“咱吃不了,咱给他倒了,咱都不让那个‘七匹狼’吃。”不少网友涌入直播间,希望“七匹狼”官方起诉面馆。

“七匹狼”官方于8月19日发布声明,对于网友在直播间的热情留言深表感谢,同时也呼吁大家理性讨论,将焦点回归产品和服务。即便如此,此后直播间仍不断涌入续面事件的评论者。

这场风波持续至今仍未平息,让小元感到意外。“从13号到现在已经超过一周了,还在发酵,甚至发展到线下,这种情况很少见。”霍记面馆现已关店,隔壁餐馆也受到影响,其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近几日面馆门前有很多人前来围观,拍摄短视频,造成一定的交通拥堵,自家生意变差,顾客少了许多,“影响特别大”。另一沿街店铺老板称,旁边有四五家门店因此关闭。

在小元看来,这不仅是一场纠纷,更折射出当下舆论场的撕裂和失序。“现在各种说法都有,有的说孩子吃面,有的说根本没吃,还有的说警方调监控,但这些信源都不算可靠。舆论一波接一波,真假难辨。”

前述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告知南方周末记者,纠纷双方数日前已和解。“七个人点一碗面,三次续餐”并不属实,具体情况以后期发布的通报为准。

涉事双方现已保持沉默。截至发稿,霍记面馆老板数次挂断约访电话,未回复约访信息。顾客马女士此前向媒体提到,面馆老板违反规定,和解协议已经作废,她将请律师起诉,维护孩子的未成年人肖像权。她表示暂不方便接受新的采访,正在努力进行维权,等待后续进展。

面馆老板指责顾客的视频截图。(图片来自南方+)

面馆老板指责顾客的视频截图。(图片来自南方+)

2

借势的情绪,扩散的网暴

“这个事件的反转其实很符合‘后真相’时代的特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互联网上公众参与往往带有高度情绪化的特点,这也是近几年大家常讨论的“互联网情绪转向”问题。

他指出,网民判断很容易被片段化的事实所引导,这种片段化事实往往是片面的,甚至可能是扭曲的、误导性的,经过人为操纵后,容易激发某一类特定情绪。

具体到续面事件,他觉得激怒网民的点可能有两个:一是有人说“穷人不配吃面”,这话直接触碰了“阶层尊重”的痛点;二是“三个妈妈带四个孩子”的场景,现在养孩子成本高、压力大,很多人对“养育辛苦”有共鸣,同时也意识到当下社会对孩子的包容度、对家长的理解度其实不够。这些社会想象被融入事件中后,原本的“小事”就被赋予了更大的意义。

他解释,如果某个议题足够火爆,就一定会有人“借势”——借这个热点议题,去表达自己真正想传递的诉求或情绪。从传播学角度来说,这叫“借势传播”,网友也常会这么做。以续面事件为例,后续延伸出的其他讨论,比如老板之前“收培训费”的旧账被翻出,甚至牵扯到“地域讨论”,这些就属于典型的长尾效应,话题会顺着不同线索扩散。

他说,这也能看出,互联网舆论走向很难完全把控,大家会有各种“奇思妙想”把议题引向不同方向。

小纠纷之所以酿成“大公审”,据董晨宇观察,核心共性逻辑是事件本身映射了某种公众的社会想象,而这种社会想象又恰好击中了当下生活的某个痛点。他感叹,事件本身并非大事,一旦大家把它当成“能对接自己社会情绪的原型”,它就会被放大,而且本次事件中还出现了典型的“善恶对立”,进一步激化了公众情绪。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罗昕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站在不同立场上的网民如何看待强者弱者和续面规则,就会以不同的观点倾向来捍卫所谓的“道德底线”“事实真相”,而不会从客观全面的视角进行理性包容的思考。同时,社交平台的算法机制也在无形中放大了这些非理性甚至极端观点的传播效果。

公众情绪可能会转向网络暴力。“我个人认为,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网络暴力都是错的,没有任何正当性可言。”董晨宇说,“暴力”和“批评”的界限,在于是否泄露他人隐私、是否存在报复性行为。如果有人借着批评进行人身攻击、人肉开盒,甚至组织线下活动骚扰,那就不只是网络暴力,而是直接的暴力行为。

事件发酵至今,已对涉事各方造成伤害。罗昕研究过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机制,认为其与龙卷风有很大的相似性:形成速度快、持续时间短,但力量强度大、社会伤害深。

在他看来,一些网民甚至会借助舆情事件,发泄自身在工作生活中的不顺不满,以此得到一种想象性的解决。他说,这种非理性的情绪宣泄,不仅无法推动事件的良好解决,反而可能对当事者造成二次伤害,由此出现“围观者无害、当事者巨害”的现象。

罗昕觉得,想要做到有效遏制网络暴力,同时尊重公众理性建设性的公共表达,需要“协同治理”和“智慧治理”相结合。前者强调政府监管、网民自律、平台自治等多元主体的资源整合、网络协同,提升治理的法治化、社会化水平;后者强调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的作用,提升治理的敏捷化、专业化、智慧化水平。

个体发声也需谨慎。据董晨宇观察,面对这类社会争议事件,公众已逐渐有了“先观望” 的意识。他提醒,过去很多案例证明,在传播中,如果是片段化事实不要轻易作判断、下定论。

编辑 李静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