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15名劳动者翘首以盼的“血汗钱”,一边是陷入暂时性资金周转困境的小微企业。面对棘手的欠薪执行难题,江海法院没有简单“一封了之”,而是创新运用灵活查封与督促履行的柔性手段,最终成功执结系列欠薪案,既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为困境企业维系了生机。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款项发放到位,该案圆满落幕。
欠薪风波起,实地探困境
“天天加班加点,就指着这份工资养家糊口,公司却一直拖着,这可怎么办?”劳动者小李的焦虑,代表了某医用工程及设备公司15名员工的共同困境。
他们辛勤工作,却遭遇了工资拖欠。虽经劳动仲裁调解达成协议,但公司仍未履约。无奈之下,15名劳动者向江海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本以为仲裁调解能解决问题,没想到老板还是没有支付工资,只能靠法院了。”作为工人代表的老刘语气中透着无奈与期盼。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承办法官发现公司名下账户资金严重不足。为了摸清实情,法官立即走访企业。面对法官的督促,公司负责人林总坦言困境:“法官,拖欠工资绝非我本意!我们是被好几个项目的应收款拖欠拖垮了,资金链快断了。眼下还有项目在进行,几个工人离职也确实影响了进度,我真是焦头烂额!”林总言辞恳切,并主动提供了两个预计将收到工程款的银行账户,“只要这两个账户按期收到钱,我保证第一时间支付工人工资!”
创新施良策,巧解两难局
深入调查后,法官确认公司所述应收款情况属实。考虑到企业并非恶意欠薪,且仍有经营能力和项目在进行,若简单采取“死封”措施,可能导致企业彻底停摆,工人工资更无着落。在与劳动者代表充分沟通并征得同意后,法院果断采取“柔性”执行策略。
一方面,“灵活查封”——法院精准冻结了林总提供的两个收款账户,确保未来进账款项优先用于偿付工资;同时,对公司的关键生产设备采取了“活封”措施,即允许企业在监管下继续使用设备维持生产运营,但禁止其进行转让、变卖等处分行为。
另一方面,“督促履行”——法院全程动态监管企业履行进度,法官持续督促林总积极追收欠款、兑现支付承诺。
“法院的办法我们商量过了,能理解。既给公司留了‘活路’,也保证了我们的钱有来源。”劳动者代表们最终认可了这一方案。
承诺终兑现,双赢暖人心
在法院柔性执行措施的“护航”与法官的持续督促下,该公司在承诺的宽限期内,积极筹措资金,终于将拖欠的全部工资款项汇入了法院指定账户。“钱终于凑齐了,心里这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对工人有交代,公司也能喘口气继续往前走了。”林总如释重负。
收到工资的劳动者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法官,要不是你们想得周全,我们这工资真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小李领到工资时,激动得红了眼眶。
随着款项发放完毕,法院迅速解除了对该公司银行账户和生产设备的查封措施。这起涉及15名劳动者的欠薪系列案得以圆满解决,不仅让劳动者权益得到了及时兑现,也为陷入暂时困境的小微企业赢得了宝贵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生动诠释了“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在优化营商环境、保障民生福祉中的实践价值。
南方+记者 张泳渝 通讯员 吴晓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