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簕竹镇良洞村紧扣“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战略部署,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努力将组织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振兴动能,通过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宜居乡村风貌、构建智慧治理格局、提升民生服务品质,探索形成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未来乡村发展路径,绘就了一幅“村美人和、宜居宜业”的未来乡村新画卷。
产业“造血”强根基,推行“政企村共建”模式
产业振兴是未来乡村的筋骨。良洞村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作为核心任务,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产业体系。
一方面,村党支部牵头破题,创新推行“政企村共建”模式,依托毗邻温氏集团发祥地的优势,与温氏集团合作共建良洞云秋高效养殖小区,为本村增加上百个就业岗位,一条“共建共管共享”的产业共富链已然形成;同时,将132亩复耕土地精心打造成“垦造水田”项目,推动农业生产从“小而散”向“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华丽转身,土地产出效益显著提升,为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另一方面,村党支部紧紧抓住休闲经济发展机遇,将村内闲置校舍与葡萄园(总计约140亩)巧妙整合,规划打造集“观光游览、特色民宿、研学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超10万元的稳定增收。
风貌“焕新”夯基础,打造内外兼修的美丽家园
未来乡村之美在于形神兼备。良洞村坚持规划先行,将风貌提升与精神涵养深度融合,打造内外兼修的美丽家园。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村党支部通过“党员带头议、村民代表评、乡达建言改”的方式,确保规划方案既尊重村庄肌理与历史脉络,充分融入现代宜居理念,又能真实反映村民心声,契合村庄发展需求;同时,坚持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清三拆三整治”等工作为抓手,将清拆危旧房屋后的闲置地和房前屋后的边角地进行盘活,因地制宜打造“口袋公园”“休憩绿地”等生态板块7个,并由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动群众共同创建美丽庭院,截至目前,已升级打造特色鲜明的美丽庭院13个,实现全村“微改造精提升”。
风貌提升“塑形”更需“铸魂”,良洞还将村内历史悠久的镬耳屋、青砖屋进行活化改造,通过文化墙绘、主题小品、红色宣讲等形式讲好“良洞故事”,涵养独特的良洞气质,让无形的精神力量在村内每一个角落有形呈现、浸润人心。
治理“数智”提效能,推动乡村治理精准化、高效化
数字赋能为乡村治理注入智慧基因。良洞村以数字化改革为突破口,发挥数智力量推动乡村治理精准化、高效化、协同化。为实现云端治理,精心开发“牧美良洞”智慧管理平台,村“两委”干部可通过平台实时掌握村庄动态,进行可视化调度与科学决策,以“一屏统览”提升管理效率和精准度。
良洞村还致力于借助“数智触角”守护村庄平安和谐,近年来,在村域范围内新增部署了85个智能监控设备,利用大数据技术,有效织密治安防控“平安网”,同时,计划在村内公共点位新增布局新能源充电桩4个,引领绿色出行新风尚。
为持续激发村民自治内生动力,良洞村依托智慧管理平台,创新打造数字化积分治理体系,结合村务管理、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庭院”创建等工作,为表现突出的家庭给予积分激励,构建起“行动换积分,积分兑物品”激励机制。如今,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在线上参与积分填报,使用积分可在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服务“情暖”惠朝夕,打造家门口“幸福生活圈”
未来乡村以“人本化”为核心。良洞村立足村民需求,整合阵地资源,引入多元力量,打造家门口“幸福生活圈”。遵循“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面积最大化”要求,村党支部对现有服务阵地进行系统性空间重构,累计盘活阵地资源约670平方米,打造出4个服务群众的功能空间。
为提升阵地“自我造血”功能,探索“阵地换服务”“公益为主+特色服务”等运营模式,成功招募A+书院、拾壹美术等企业进驻成为“合伙人”,并与温氏学院达成合作协议,联结良洞村党校分教点、现场教学点共建“乡村振兴研学基地”,实现服务供给可持续发展。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需求,村党支部积极打造特色化课程活动,今年以来累计开展红色观影、义诊义剪、健康讲座等老年友好型活动13场,惠及360人次,满足了老年人日常娱乐与健康需求,此外,针对暑期青少年“看护难”与“成长缺”难题,村党支部主动链接大学生志愿者,精心策划暑期夏令营活动,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
撰文:冯凯思 林晓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