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北京,骄阳似火、夏意正浓。36位来自广东东莞各行各业、有着丰富基层生活经验的素人写作者相聚鲁迅文学院,开启了为期两周的学习时光。
7月14日,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开学典礼在京举行。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吴义勤,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刘秀娟,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刘春,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一婷,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彤飚出席开学典礼。开学典礼由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主持。
吴义勤在讲话中表示,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媒介的发展,人民群众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广泛地参与到文学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之中,深刻地改变着文艺的形态和生态。东莞素人写作群,是在城市文化战略支持和良好文学传统推动下逐渐形成的独特文学现象,是新大众文艺湾区叙事的实践样本。举办此次东莞作家研修班,把东莞有代表性的素人写作者聚集起来,就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创作热情,引领基层写作者在写作中融入现实关切和时代经验,生动地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刘春表示,今年以来,以素人写作为代表的东莞文学现象成为新大众文艺的实践样本,“东莞文学现象”引发业界广泛关注、持续“出圈”。广东省作协高度重视新大众文艺创作发展工作,深入调研掌握全省情况,谋划扶持新大众文艺创作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大力发展新大众文艺的新方法、新路径。希望大家珍惜良机、潜心钻研,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更好地坚守文学初心、提振精神力量、丰富创作知识,以文学的笔触记录生活之美、抒写奋斗之志、展现发展之果,创作出更多表现劳动者原生态生活和人民大众真实火热生活的新大众文艺精品。
武一婷在致辞中谈到,新时代以来,东莞把推动文学事业发展作为文化强市建设重要内容,出台扶持政策、搭建创作平台、夯实人才培育,让东莞成为文学生长的一片热土。从打工文学的奋斗印记,到素人写作的多元表达,再到新大众文艺的百花齐放,东莞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文学发展之路。希望东莞的素人写作者好好珍惜此次难得的机会,专心学习、悉心钻研,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让东莞故事成为中国故事的生动注脚。
学员代表王瑛、温雄珍、熊锋、易翔在开学典礼上发言。王瑛从民办幼儿园退休后在一处楼盘做保洁,以日记形式记录每天所见所闻,完成了即将出版的非虚构文集《擦亮高楼》,以此折射东莞自21世纪初至今的发展历程。1999年到东莞打工的温雄珍,一直在东莞企石镇的综合市场摆地摊,写诗于她而言就是把所见所闻写下来,“写作是一种精神支撑,是自我的救赎,这就是最大的财富”。“90后”诗人熊锋生于农村、长于城市,是东莞“厂二代”,新大众文艺让他离自己的文学梦更近一步,“看到了不一样的天空”。东莞实验中学历史教师易翔说,东莞扶持文学创作的力度和浓厚的文学氛围激活了他的写作梦想,希望“通过诗歌对岁月和自我进行审视”。
据介绍,本期研修班是鲁院首个面向素人写作群体的文学专题班,学员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有着丰富的基层生活经验,是新大众文艺的真正实践者。课程安排上,将邀请知名作家、评论家、学者为学员们授课,给予专业的指导;邀请国内重要文学期刊的资深编辑,通过高水准的改稿对话,为学员们的创作把脉。
南方+记者 章倩倩
通讯员 莞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