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四期投产、深圳首个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有新进展、深汕壁虎汽车SKD工厂落地加纳、小漠港二期“岸桥”上岸……盛夏时节,深圳向东仅60公里,一座世界级汽车制造城“拔节生长”。深汕大道上,车水马龙,两边现代产业园、高层写字楼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试验田,粤港澳大湾区向东辐射的桥头堡,深圳实施“百千万工程”的主阵地,深汕特别合作区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
东方风来,深汕潮涌。改革春风让深汕这片46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迈上了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4年,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从38.95亿元增长至242.15亿元。如今,这里正加快建设深圳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核心承载区。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5周年的重要节点,作为广东东部板块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深圳都市圈重要增长极,深汕特别合作区如何乘势而上,改革创新再出发?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新型制造业湾区“新引擎”?备受期待。
新变化:
“一年一个样”见证区域协调发展成效
“短短几年,这里就崛起了一座座现代化产业园、一栋栋高楼大厦,城市主干道宽阔大气、环境优美,我都快认不出来了!”近日,家住汕尾海丰的市民林先生感慨道。
事实上,深汕特别合作区日新月异加速蝶变的背后,见证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实践初见成效。
自2018年底正式挂牌成立以来,深汕特别合作区一年一个样,吸引企业人才纷至沓来。尤其是龙头企业比亚迪自2021年落地以来,累计签约投资超315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2200亿元。
“我们将汕尾土地资源优势与深圳优质的产业、技术、人才、市场等结合起来,在大工业领域分工合作,双向奔赴,互利共赢。”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吴曲波表示。
产业是经济之本、发展之基,抓产业就是抓发展,有产业就能有未来。
深汕特别合作区围绕深圳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核心承载区目标定位,坚持大抓产业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跑出“加速度”。深汕结合区内拥有天然深水良港、相对连片平方公里级优质产业用地等优势,锚定新能源汽车支柱产业,以龙头项目为牵引,聚集京西重工、东风李尔等近30家上下游企业;同时布局新型储能、高性能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等关联产业,推动加快提级跨越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保持两位数高增长。
一流的产业必须有一流的配套。深汕坚持深圳标准、深圳品质的配套先行,加快与深圳同城同质同效一体化发展,建设高品质新生活示范区。
深圳最大高中园建成投用、首家三级医院有望年底开业、建成保障房项目6个共11566套……近年来,深汕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让老区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特区品质的基本公共服务。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深汕构建多元化土地利用和土地供应模式,推进实施“点状供地”,推动土地混合利用开发、用途合理转换,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深入探索“村企合作”新路径,将村集体留用地充分融入全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实现34个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14个行政村集体年收入超50万元,云新村成为深汕特别合作区首个集体收入破千万元的行政村。
随着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不断深入,曾经的粤东“经济洼地”已成长为现代化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田园都市,为深圳都市圈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新使命:
“改革+创新”能否解好“产城乡融合”发展题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重要节点,深汕特别合作区如何改革创新再出发?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必须解好“产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这道关键题。
产业发展方面,深汕如何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业内专家指出,要在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等方面先行先试。深汕必须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抓项目抓链条抓配套抓生态,加快提升重点产业集群的产业规模和发展能级;用好市场力量加快形成与合作区大开发、大建设相匹配的投资规模和增速;以更大力度面向全国全球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让更多企业、人才、技术、资本在合作区加快汇聚。
城市配套方面,深汕如何尽快补短板、锻长板,增强广大企业人才的吸引力?业内专家指出,深汕必须坚持基础设施跟着产业建,公共服务跟着人口走,突出抓好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保障,加快构建内畅外连交通体系,提升城乡建设品质和管理水平。
乡村振兴方面,面对农村基础薄弱的现状,深汕如何在乡村振兴方面加快突围?专家指出,深汕必须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产城乡融合发展。必须有更大力度更持续举措,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百千万工程”,扎实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面貌大提升,高水平建设都市乡村示范带和美丽圩镇,提升广大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面向未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将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围绕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规划建设管理运行,促进城乡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打造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城。
◎观点
广东省社科院教授、区域与产业发展战略专家燕雨林:
深汕可构建“深圳研发-深汕智造-粤东配套”产业链
南方+: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从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历程来看,深汕特别合作区对深圳经济特区而言,在改革创新层面有何意义?
燕雨林: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来,可以从三个层面总结其改革创新举措,一是制度创新,二是科技创新,三是产业创新,从而塑造了深圳作为中国“创新之都”的独特地位。而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建立和发展,则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高度,开创了一条“特区+老区”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新路,是深圳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融合创新产物,也为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和“飞地经济”建设树立了标杆和榜样。
南方+:作为深圳和广东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实践成果,近年来,深汕特别合作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对区域协调发展有哪些重大意义?
燕雨林:近年来深汕特别合作区通过产业高端化、交通一体化、治理深圳化、城市品质化,实现了从“边缘洼地”到“产业新城”的跨越式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翼增长极。其核心成效体现为:经济增速持续领跑、重大项目密集落地、深圳元素全面渗透、城市功能快速完善,初步验证了“飞地经济”模式的可行性和“特区+老区”产业共同体的互利性,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深汕样板”。
南方+:从区位上看,深汕特别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向东辐射的桥头堡,同时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试验田,正全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世界级汽车制造城。
面向未来,深汕如何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驱动新型制造业,加速高质量发展,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跨越崛起,真正成为广东东部板块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甚至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燕雨林:深汕特别合作区可依托比亚迪深汕基地,吸引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等核心链企集聚,形成“整车制造+三电系统+车规级芯片”千亿级集群。通过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化跃升,构建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并依托区位优势,打造飞地经济2.0,推广“深圳研发+深汕转化+周边配套”模式,构建“深圳研发-深汕智造-粤东配套”产业链条,形成“深圳创新-深汕智造-粤东应用”的湾区东翼科创走廊,辐射带动广东东部板块高质量发展,实现从区域引擎到大湾区新增长极的战略升华。
南方+研究员 陶清清
图片:朱洪波 深汕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