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紫金县作为粤北生态发展区的重要县域,紧抓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机遇,以“三年初见成效”为目标,围绕县域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民生福祉、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五大核心任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年来,紫金县通过特色产业突围、城乡功能互补、生态价值转化等实践,初步形成可复制的“山区县振兴路径”。值此关键节点,南方日报、南方+河源新闻部联合紫金县委办推出系列报道,解码紫金如何以“百千万工程”为笔,绘就城乡融合发展美丽画卷。
苏区镇炮子村锡山红色文化广场上,几位老人正坐在青石板凳上闲聊,背后是修葺一新的红屋与绿意盎然的生态停车场;远处,陶瓷作坊的窑火与研学基地的欢声交织,勾勒出一幅红绿交融的乡村图景。
这样的场景,正是河源市紫金县三年人居环境整治的缩影——从典型镇村的“颜值”蝶变,到示范带串珠成链的线面提升,一幅宜居宜业的城乡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典型镇村“点”上突破
从一隅美到全域兴
“以前村里泥砖瓦房,现在外立面统一风格,连挑檐都带着红色元素。”炮子村村民钟大爷指着自家焕新民房感慨。作为红色村,该村通过资源活化,打造了产业链,既传承红色基因,又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2024年获评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作为典型镇,苏区镇通过“七个一”建设(一个美丽入口通道、一条美丽示范主街、一片美丽圩镇客厅等),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统一圩镇主街建筑外立面风格,采用“示范引领+整片推进”模式,通过实景效果赢得群众支持,主街106栋建筑改造协议实现“一夜签、零障碍”,推动圩镇旧貌换新颜,群众满意度达98.6%。
龙窝镇则以茶文化为主题,以茶文化标识路灯和制茶工艺展示墙、美丽示范主街茶山壁画群等为载体,打造长约1.4公里的美丽示范主街,绘就连贯一体的风貌视觉画卷,塑造了“移步见茶景、转角遇茶韵”的特色风貌。同时,龙窝全镇茶叶面积3.5万亩(占全县40%),年产值5亿元,茶产业入选省新型集体经济典型案例。苏区镇则以“国家3A景区”为载体,整合红色资源,获评省卫生乡镇、森林城镇。
苏区与龙窝镇的蝶变,是紫金典型镇村培育的“点”上突破。三年来,紫金以高位推动、奖补撬动、示范带动、保障联动、全民发动“五动工作法”攻坚城乡风貌管控,完成铁皮棚清拆6361栋、裸房外立面提升5214栋、黑体墙整治4891栋,建成10条示范主街、12个圩镇客厅、12个绿美生态小公园、14条美丽河道,改造提升14个农贸市场,所有项目均达省级培育标准。
与此同时,前两批“4+30”省级典型镇村培育成果显著,带动第三批“3+19”培育如火如荼,全县建成美丽宜居村218个,16个镇均达美丽圩镇标准。蓝塘镇作为县域副中心,已具小城市规模;义容镇获评国家卫生城镇;九和镇温泉康养客流如织;龙窝镇、苏区镇规划设计获省优秀等次。
在典型镇村培育中,紫金县同步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完成县镇村绿化83.74万株,建成3个绿美广东生态示范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行政村保洁实现全覆盖,“三线”整治覆盖228个行政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内,5755.5公顷原始森林守护着全国最大的大苞山茶种群与全省最大的紫纹兜兰种群,22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与36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在此繁衍。正如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人所言:“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紫金的未来。”
示范带线面融合
从单点美到全链活
沿着义容—凤安“航天农旅·檬里飘香”风貌示范带行驶,义容镇的航天种业基地与凤安镇的柠檬种植园、怀旧文化街串珠成链。这条24.5公里的示范带,整合了12个节点项目,以“三园一站一堂八基地”布局,整合种业经济、航天科技与特色农业,目前已投资1.23亿元,建成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原种鸽场之一(年出栏原种种鸽15万对)。
走进凤安镇檬趣农旅园内,400亩柠檬树苗在微风中摇曳,工人正忙碌于田间管护。该基地通过设置网红打卡点、打造全产业链檬趣乐园,推动两镇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义容镇大同村村民林伯笑得眼睛眯成缝,“昔日躬耕稻田,如今端稳文旅‘金饭碗’,收入翻了两番,这日子比蜜甜。”
九和—紫城“温泉康养·茶旅画廊”示范带以温泉为核心,串联九和镇春甜桔基地与紫城镇蝉茶博物馆,形成32公里的“四园两谷一泉一中心”格局。紫城镇建成中国蝉茶交易中心,汇聚茶企30家,形成辐射周边的茶叶交易基地;九和镇依托丰富的温泉资源,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每年吸引外来游客超30万人次。紫金客茶谷作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重点产业项目,通过打造“中国蝉茶开采节”“头春茶文旅周”等活动IP,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红色基因·古韵茶香”示范带依托苏区镇红色资源与紫城镇茶文化,打造出研学、文旅、茶产业融合的新业态。示范带内8个项目在全市“十带百坊千创客”培育行动中脱颖而出,其中黄花庄园茶文化研学项目斩获一等奖。通过整合红色教育、非遗体验与生态观光,该示范带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游客的红色研学首选地。
三载耕耘,紫金县以“百千万工程”为笔,在典型镇村绘就红绿交融的产业图景,于示范带间串起农文旅融合的生态走廊。83.74万株绿植扎根城乡,228个行政村完成“三线”整治,三条示范带激活6镇26村经济动能,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当红屋窑火与航天种业共鸣,当温泉氤氲与茶香氤氲交织,这片红色土地正以环境之美、产业之兴、百姓之乐,书写山区县高质量发展的紫金答卷。
撰文:张浩森 黄从高 甘建楼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