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集县洽水镇的晨雾里,68.61万亩林海翻涌着绿浪。五十一年前,1500多名青年民兵在这里打响岳山造林大会战,用 “愚公移山”的韧劲让荒山披绿;如今,这份“忠诚奉献、久久为功”的精神已化为富民密码,在茶尖、果壳、叶脉间生长出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图景。
绿满群山:生态底色愈发鲜亮
走进革命老区洽水镇,满目皆绿。全镇林木绿化率达84.71%,森林覆盖率84.45%,300万立方米的林木蓄积量见证着半个世纪的生态守护。2024年,85场植树活动吸引3138人次参与,6836株新苗扎根沃土,茶岩村赵锐标、罗岗村罗文标、罗兆任等85户林业种植大户带头深耕山林,其中19户种植面积超500亩,让松杉混交林绵延6万余亩。
这片绿色宝库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水松、红豆杉静静生长,黄腹角雉、穿山甲、小灵猫等珍稀动物在此栖息,鬣羚、凤头鹃隼等野生动物时常出没,生态和谐的画卷徐徐展开。这片厚重的绿色基底,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成为孕育富民产业的沃土。
洽水镇内海拔1626米的“粤港澳大湾区”第一高峰——大稠顶上牡丹花盛开。李世昌 摄 受访者 供图
林下生金:多元产业铺就富民路
海拔千米的新岗林场常年云雾缭绕,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千余亩优质茶园。这里出产的新岗红茶以其醇厚口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成为当地的“绿色名片”。而让这张名片焕发新活力的,是一位从香港而来的青年——余威。几年前,余威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决定:放弃香港公职人员的稳定职位,回到父亲深耕多年的怀集新岗林场,接过茶园经营的接力棒。
带着年轻人的闯劲与创新思维,余威为传统茶园注入了现代基因: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茶树生长数据,让种植更精准;搭建电商销售矩阵,打通从茶山到消费者的直连通道;更依托香港的市场资源与人脉网络,策划“云端品茶会”“茶园研学行”等茶文化体验活动,让新岗红茶的醇厚香气跨越山海,飘进更多港澳家庭。
在他与团队的精心打理下,新岗茶年产量稳定在1.5万至2万公斤,年产值轻松突破800万元。每到清明至谷雨的采茶旺季,周边村子100余名村民便会来到茶园,参与采茶、晾青、揉捻等工序,其中八成以上是留守妇女和中老年劳动力。余威深知技能对村民的重要性,不仅保留了父亲时代的传统制茶技艺教学,更增设标准化生产流程培训,手把手教大家适应现代茶产业的要求。如今,这些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人均每年仅此项收入就增加6000多元,真正实现了“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
新岗林场内的新岗茶园。许庆彬 摄 受访者 供图
新岗林场内的新岗茶园。许庆彬 摄 受访者 供图
在石莹村、大洞田村的深山老林中,数千株百年古茶树默默生长。其中一株树龄约330年的古茶树,每年春季仍能抽出鲜嫩的芽叶,被当地人称为“深山珍宝”。守护并唤醒这些古茶树的,是石莹村党支部书记陆远斌这样的“守茶人”。自幼跟着祖辈爬树采茶的他,深知野生茶的珍贵:“这些茶树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吸的是山雾,喝的是山泉,味道带着山魂野韵。”
为了让深山好茶走出大山,陆远斌和村民们在镇政府帮助下对接外贸渠道,带着野生茶样品参加国际农产品展会。如今,这些带着高山灵气的野生茶远销欧洲,成了当地的“国际名片”。每到采茶季节,山上便会出现村民攀爬古树的热闹景象——200余名村民参与采摘、晾晒、分拣,其中不少是曾外出务工的中年人。“爬树采茶看着险,收入实在!”村民李大姐笑着说,仅采茶一项,她家每年就能多赚8000多元,“守着老树,比外出打工还踏实。”
石莹山上的老茶树和当地村民爬树采茶的场景。陆远斌 摄 受访者 供图
石莹山上的老茶树和当地村民爬树采茶的场景。陆远斌 摄 受访者 供图
八洞村的山坳里,连片的砂仁在树荫下茁壮生长。这里的砂仁根梢呈匍匐式生长,加上“彩带蜂”自然授粉,亩产鲜果可达300多斤,是外地产区的5-6倍。如今,八洞村砂仁种植面积扩展到4000多亩,年产值达450余万元。村里8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超2万元。
快要成熟的八洞砂仁。洽水镇党政办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快要成熟的八洞砂仁。洽水镇党政办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洽水村的坡地上,连片的澳洲坚果树迎风而立。这片1200亩的种植基地,是澳门青年李永琪的“生态答卷”。三年前,从事农业科技咨询的李永琪被洽水镇的生态优势吸引,放弃澳门的工作,带着团队扎根洽水,投入1200万元打造基地。“这里的土壤和气候太适合澳洲坚果了,而且能把澳门的科技资源带过来,做现代化农业!”李永琪说。基地引入了智能监测设备和无人机植保技术,农药使用量减少30%,人力成本降低一半。
坐落在洽水镇洽水村的澳洲坚果基地。洽水镇党政办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坐落在洽水镇洽水村的澳洲坚果基地。洽水镇党政办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基地建起来,咱村就热闹了!”洽水村村民梁阿姨说,基地常年聘请60余名村民工作,每月工资3000多元,“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学技术。”如今,基地不仅成了“科技农业示范园”,还带动周边村发展了500多亩配套种植区。“澳门与内地本是一家,我想让这里的坚果带着‘科技味’走进澳门,更想让乡亲们的腰包跟着鼓起来。”李永琪说。
从百年古茶到生态砂仁,从科技坚果到新岗云雾红茶,洽水镇的山林间,每一种产业都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生动转化。在这里,生态保护与富民增收同频共振。
薪火相传:续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从当年“誓向荒山要绿”的大会战,到如今“向山上谋发展”的新实践,革命老区洽水镇始终延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当年参战的民兵成为造林主力军,如今的镇村干部接过接力棒,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推动林业经济与经济林协同发展。
作为怀集东部重要林区,洽水镇林地占全县五分之一,曾因过度砍伐面临荒山困境的它,而今通过传承“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精神,实现了从“荒山残林”到“林海粮仓”的蝶变。未来,洽水镇将继续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探索林业与林下经济融合新模式,让绿色更浓郁,让百姓更富足,在新时代的绿色征程上书写更动人的篇章。
撰文:刘亮 唐锦洪 谭上洲 欧洁珍 孔繁柱 黄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