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刷屏取代翻页,当算法浪潮席卷而来,我们还需要书籍吗?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给出了坚定的答案:书籍依然是心灵停泊的坚固方舟。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该系列以开阔和锐利的视角,描绘了书籍与人的共生图景,捕捉流量时代的阅读微光。
最近第三季悄悄回归,与前两季一样,全片共计6集,每集一个主题,延续了该系列的高质量风格。不过相比于之前侧重文学展示性的内容,第三季明显增加了社会观察和批判性思维等元素。
以盲人文字工作者开场,转入女性作家,再接续译者的工作……无论时代如何波涛汹涌,人生怎样跌宕起伏,书籍似乎给他们建造了一个无比高大坚固的堡垒,永恒守护着人类精神的一隅。
01
在这部片子中,最打动人心的是文字如何成为生命中的救赎力量。无论是身处黑暗中的盲人,还是曾经困顿迷茫的女性,抑或是在创作中挣扎的作家,阅读都成为了他们重新定义自我、对抗命运的精神武器。
12岁突然失明后,盲文校对员史然从一个爱交朋友的活泼女孩变得沉默孤僻,仿佛跌入了人生的深渊。直到接触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失明状态下通过口述完成作品的经历,让同样失明的史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中国盲人图书馆副馆长何川,三岁时因高烧失明,童年时只能蹲在教室外听课。那种被隔离在知识世界之外的痛苦,让他对阅读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渴望。当他在盲校图书馆中第一次接触到盲文书时,那种“有一具哪也去不了的身体,但是有一颗好像无所不能的灵魂”的感受,正是阅读带来的精神解放。
盲人歌手周云蓬,他的音乐创作则展现了救赎的另一种形式——创造性的转化。那些曾经反复阅读的唐诗宋词、文学经典,最终回流进他的音乐,化为歌词,形成了他独特的人文民谣风格。
因为经历过苦难,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更多视障人士提供更多的盲文书、更准确的校对、更便利的服务……而这一切似乎永远都太晚太慢。
就如同何川提到的那个因为读完《水浒传》而欣喜若狂的老年盲人时,他为之欢乐,但同时也重复着老人说的那句“只是这幸福来得太晚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盲人的了解似乎只停留在“盲人按摩”的地步。马路上“消失”的盲人、被占用或被损坏的盲道,让中国近1700万盲人变得隐形和透明。
其实,在专门的盲文出版社和盲文图书馆里,他们同样有阅读的需求和渴望。
在一个社会中,文明的程度从来都不是由数字来定义的,而是由少数人是否拥有便利的设施、与健全人同样的生活所决定的。
书籍是公平的,它像港湾一样,永远都安静地停驻在那里,等待一场场灵魂的共鸣,从不索求却又无比慷慨地献出世间一切有趣的故事、深刻的道理和细腻的情绪,给予人力量。
02
《但是还有书籍》中另一个引人深思的主题是女性情谊在文学传承中的独特作用。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互助与支持,更体现在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和文化传承中。
最深刻的女性情谊体现在母女关系的复杂性上。三位女性作家——黎紫书、范雨素、林白——无一例外都在作品中大量书写母亲的形象,这绝非偶然。黎紫书的故事最能说明这种关系的微妙性。
她在演讲中坦承,自己穷尽大半生想要逃离母亲的影子,立志成为与之截然相反的人。然而,年过半百后,她却在深刻的洞察中发现:她们重叠了。
这种重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深层的理解与和解。黎紫书意识到,母亲并非她想象中的软弱,而是具有一种“近乎‘吓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在东亚女性身上尤为明显,她们在面对人生的巨大考验时所迸发出的坚韧和智慧,往往超出外表的柔弱。这种认识不仅改变了黎紫书对母亲的看法,也改变了她对自己的认识。
范雨素的母女故事则体现了另一种形式的女性友谊。
她的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始终支持女儿的阅读和写作。而范雨素对于两个女儿的养育,比如为她们在北京潘家园购买大量的书籍,则又一次将平等自由、独立冒险的精神传承了下去。
但母女关系并不是只有一种。写出《一个人的战争》的作家林白,在镜头面前诉说着她在11岁时被送回山区老家,因为害怕而给母亲写了大量信件想知道她什么时候来接自己,但是却始终没有收到回信。这段经历使得林白与母亲的关系十分疏离。
这种对于自我绝对诚实的剖析也揭开了母女关系的复杂性:一味地歌颂母爱的伟大本身就是一种沉重的道德绑架,只有承认女性有不擅长甚至厌恶母职的权利,才能真正避免悲剧的重复上演。
除了母女之情,纪录片还展现了女性之间的友谊。何雨珈与《鱼翅与花椒》作者扶霞·邓洛普之间的友谊,体现了跨文化女性友谊的独特魅力。扶霞作为英国人,对中国美食的深入了解和真挚情感,通过何雨珈的翻译传递给中国读者。这种传递不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两个女性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文化的沟通。
陈英翻译的《我的天才女友》则展现了文学中的女性友谊如何跨越国界产生共鸣。
埃莱娜·费兰特笔下的两个女孩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友谊,通过陈英的翻译,让中国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女性之间既竞争又支持、既嫉妒又深爱的复杂情感。
03
在这个AI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书籍》也敏锐地捕捉到了传统文化工作者与新技术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关系既充满挑战,也蕴含着新的可能性。
最有趣的观察来自翻译家们对AI技术的不同态度。何雨珈在工作中会使用ChatGPT,但她每次使用时都会礼貌地说“请”和“谢谢”。
相比之下,刘文飞老师对AI的态度则更加“直男”一些。他在翻译工作中也会询问DeepSeek,但总是忍不住吐槽对方翻译得不准确。这种老派学者的坚持和对AI技术的谨慎态度,既体现了他的专业素养,也透露出一种可爱的固执。
毕竟,正如他引用普希金的话:“译者是文明的驿马。”驿马可不是想换就能换的,尤其是当这匹“驿马”已经驰骋了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素养和翻译经验的时候。
在我们对AI既期待又忧虑的时候,技术的发展对于盲人群体来说,却是巨大的跃进。
何川谈到未来发展时提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帮助盲人实现更加自由的阅读——直接将眼前的内容转化为文字读出来,让盲人也能“看见”书籍的内容,甚至能“看见”至尊宝手里的金箍及其面容上的落寞。
这种技术与人文的结合,正在为文化传承开辟新的道路。盲文校对员的工作,未来可能会得到AI技术的有力支持,让他们更高效地处理文字,为更多盲人提供阅读资源。何川开发的听书机和读屏软件,也可能在AI技术的帮助下变得更加智能和人性化。
但是,AI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持人文温度?如何在技术便利的同时保持文化的深度?这些问题需要文化工作者们认真思考和回应。
在AI时代,文化传承的意义可能会变得更加重要。当机器越来越智能的时候,人类独有的情感、创造力、想象力和价值判断,将成为我们最珍贵的财富。正如这些文字工作者所展现的那样,在技术的洪流中保持人文的温度,在效率的追求中保持文化的深度,这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坚守。
《但是还有书籍》第三季在流量争锋的喧嚣中,始终以平和淡然的表达方式将阅读的故事娓娓道来。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发展,书籍和阅读始终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文字的救赎力量,到女性友谊的深刻价值,再到AI时代的技术挑战,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一幅当代文化传承的丰富图景。
它们证明了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依然有人在默默坚守着文学的理想,用文字的力量照亮人们前行的路。
作者 | 枕 云
编辑 | 楼 主
校对 | 赵立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