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南雄市油山镇的田间地头、红色遗址、校园课堂里涌动着校地联动的热潮。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与油山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精准对接,以 “红色铸魂、产业强基、助学惠民、童心育苗、廉风固本” 五大专项行动为抓手,将高校的人才、科技、智力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在革命老区谱写了校地协同促振兴的新篇章。
受访者供图
受访者供图
产业强基:高校智囊团田间地头 “开药方”
“ 大米加工要提升附加值,包装设计得融入油山红色元素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方迎生率队深入油山镇夹河口村西瓜种植基地、下惠村农田,与种植户、村干部围坐田埂,现场“ 把脉问诊 ” 产业发展瓶颈。
针对当地农产品销路窄、产业链短等问题,学院团队与工作队共同研讨,提出 “电商直播 + 红色 IP” 的销售新思路,计划依托高校电商专业师资,为村民开展直播带货培训,推动大米、花生等特色农产品 “触网出圈”。此前,学院援建的夹河口村党群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成为集产业服务、技能培训、便民办事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乡村产业发展筑牢阵地。
红色铸魂:革命旧址里的 “沉浸式” 党性教育
“油山镇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革命老区,水口战役在这里留下了众多感人故事。” 在油山革命纪念碑前,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的师生党员们认真聆听红色故事。
校地联动开展的 “传承红色基因” 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参观南雄市博物馆革命史料展、上朔红色古村、水口战役遗址,结合 “红色知识大练兵” 互动问答,让师生在历史现场接受精神洗礼。
“我们不仅要自己学深悟透,更要把油山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参与活动的学生党员表示。
助学惠民:政策春风吹进寻常百姓家
“大爷,助学贷款不用抵押,毕业之后再还款,利息还有补贴!” 在油山镇集市的国家资助政策宣讲台前,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七芯灯塔” 先锋队的师生们用方言讲解政策,为 260 余名村民答疑解惑,发放宣传手册 150 余份。
针对行动不便的困难群众,先锋队上门服务:为视力障碍村民逐条标注政策要点,帮愁孙辈学费的彭大爷梳理贷款流程,向大学生家长详解征信维护知识。“以前总怕贷款手续复杂,现在老师上门讲清楚,孩子上学的事踏实了!” 彭大爷的笑容里满是感激。
童心育苗:科技与文化点亮乡村童年
“无人机能飞多高?机器狗会跳舞吗?” 上朔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孩子们围着学院带来的科技设备欢呼雀跃。作为 “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学院师生带着前沿科技产品开展 “科普进社区” 活动,通过无人机飞行演示、机器狗互动表演,为乡村孩子打开科学之窗。
与此同时,家电义务维修服务点前也排起长队,师生党员们麻利地检修电风扇、电饭煲等电器,3 天内为村民修复家电 50 余件。在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中,志愿者们辅导作业、组织拓印、剪纸、书法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知识的力量与文化的魅力。
廉风固本:校地共筑乡村振兴 “清风防线”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作风建设不能少。” 在油山镇廉政教育课堂上,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冯耀强以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为题讲授专题党课,校地党员共同重温入党誓词,围绕 “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守住廉洁底线” 展开讨论。
驻镇干部们深受启发:“在项目建设、资金使用中,必须精打细算、公开透明,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此次活动将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经验与乡村治理实践相结合,为油山镇打造 “清廉乡村” 提供了新思路。
从田间地头的产业帮扶到红色遗址的精神传承,从校园到乡村的资源流动,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与油山镇的校地联动已结出丰硕成果。10 余场活动惠及群众超千人次,高校的人才、科技、智力优势正源源不断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油山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校地合作常态化、长效化,持续拓展红色研学、农产品电商、科技惠农等合作领域,让高校资源与乡村需求精准对接,共同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南方+记者 范永敬
通讯员 徐运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