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韶关学院副校长何金明率队赴浈江、武江等地,深入基层慰问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师生。走访中,实践队员用科技破题、智慧赋能、文化播种的生动实践,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扎根乡野、服务振兴的青春担当。
科技助农:实验室“搬”进养殖棚
在浈江区韶鸽农业有限公司肉鸽养殖基地,生物与农业学院“狙疾有道”家禽健康养殖技术服务实践队的科研成果尤为亮眼。
针对种鸽腹泻、乳鸽“黑肚病”两大行业顽疾,18名队员耗时12个月,通过微生物测序、细菌鉴定、益生菌与噬菌体筛选等技术,系统解析病因并研发绿色防控方案。
“自团队入驻后,种鸽腹泻率大幅下降,‘黑肚病’几乎绝迹!”企业负责人苏先生算起经济账:半年间养殖成本降低约8万元。
智慧赋能:“一键”升级基层治理
在武江区西联镇芙蓉村,“双百行动”AI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示范点正式揭牌,信息工程学院“芙蓉易租”实践队开发的智慧租房系统正式试运行。
经过3轮迭代优化,系统实现房源录入、租户核验、车位管理“一键操作”,村集体房屋管理效率提升60%。
“过去查房源要翻3本台账,现在手机点一点全搞定!”村委干部感叹。
同日,医学院“健康瑶蓝”实践队在社区支起义诊摊:15名队员为近百位村民测血压、查血糖,提供瑶药理疗咨询,收集89份健康问卷,为建立村民健康档案奠基。
文化育人:课堂变“实践场”
在重阳学校,多支实践队的“沉浸式育人”场景,成为当日活动的温情亮点。
校团委大学生素质美育教育中心、教育科学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组建的“艺绘童心”“益心遗艺”“艺启成长”实践队携手发力,设计“美育+感恩”主题墙绘,以“非遗+美育”为核心,为3-5年级学生设计了“AI绘画”“冰箱贴制作”“衍纸工艺”等6节美育课程,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实操—作品展示”模式,让126名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剪纸,现在自己能剪出‘小老虎’,太有成就感了!”三年级学生小欣举着作品开心地说。
智能工程学院“智启未来”实践队则把实验室搬进校园:会“转圈圈”的机器狗、随音乐摆动的机械臂、逐层叠加的3D打印机……这场覆盖4个年级的科普活动,192名学生参与操作,平均每人尝试2—3项实验,知识从课本“活”成了可触摸的创造。
南方+记者 范永敬 叶志强
通讯员 向前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