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汕尾渔歌守护者苏少琴的四代传承路

作者 陈保良 2025-06-30 16:52

清晨的东风渔业村熙熙攘攘,微凉的海风轻拂过渔排。今年85岁的苏少琴面对记者采访,她无需酝酿,一曲古老的渔歌便缓缓唱起:“海水一片绿苍苍,渔歌是俺前辈传,虽然年老八十多,我爱继续来承传……”悠扬的歌声仿佛带着大海的潮汐与岁月的沉淀飘向了远方。

这七字一句、四句成对的汕尾渔歌,是苏少琴生命中的血脉。

生于水上人家的她,襁褓时就听父母一辈哼唱渔歌,7岁便能即景编唱渔歌。1956年,16岁的她携《娶新娘》登上汕头地区春节文艺舞台,将疍家婚俗唱成流动画卷,人美歌靓,一举成名。第二年,华南歌舞团乐队指挥施明新带队采风,在苏少琴婉转的歌声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妇女捕鱼队组曲》。当汕尾渔歌队登上广州中山纪念堂,无数观众为之喝彩。

汕尾渔歌不仅唱响本土,更成为民族音乐的活水源头。著名钢琴家刘诗昆从中获得灵感,创作钢琴协奏曲《战台风》,《军港之夜》的旋律、《春天的故事》的主调,乃至《南海潮》《海霞》等经典电影音乐,无不流淌着汕尾渔歌的基因。

1960年,《中国妇女》杂志封面印上苏少琴的神采,那一刻,她与汕尾渔歌共同接受这份荣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汕尾渔歌队的舞台更广阔,曾应邀前往江西婺源、香港、澳门等地演出。根据疍歌改编创作的汕尾渔歌新节目,屡次获得省文化宣传部门颁发的金奖,北京电视台也播出《民族魂——民歌电视系列》“汕尾渔歌”专辑。苏少琴一直是渔歌队的台柱,她的身影闪耀在每一场表演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9年1月,苏少琴被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和“广东省民间歌王”称号。2018年5月,苏少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荣誉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坚守。汕尾渔歌也曾陷入低潮,业余渔歌队演出场所受限,队员需深入乡村参加劳动。苏少琴曾身背幼儿,在田间与农民一同劳作,但歌声未曾断绝。

渔歌为何有如此穿透力?其旋律优美抒情,节奏微波荡漾;歌词七言四句,工整中见灵动,善用鱼鸟船帆、海水浪花作比兴,充满海洋气息。更独特的是曲中“咧、哩、哆、哪”等衬词,如跳跃的浪花,婉转迷人。

1924年,“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在汕尾文亭小学任教时,便被这“表情真切,音律谐美”的渔歌所震撼,采编《疍歌》一书,深受国内外读者的赞赏。

2018年10月,北京民族剧院上演《渔歌里说——我唱渔歌给党听》。舞台之上,苏少琴携黄发垂髫,祖孙四代同声高歌渔歌,血脉与艺术在此刻交融,成为非遗传承最动人的图景。

儿孙事业有成,屡邀她离港颐养天年,她却执着守护着渔港的涛声与歌韵。如今,她的徒弟已逾百人,她依然在传承中心诲人不倦,推动渔歌走进校园。

“我现在6个孩子,16个孙子,整个家族都会唱渔歌,还有很多小孩子也跟着我学唱渔歌。”回忆起渔歌的传承之路,苏少琴印象深刻的是曾经住在她家里学渔歌的徐同学,那时候小徐还在隔壁的渔村小学读书,因为家里离学校比较远,所以苏少琴让小徐寄宿家中,她与学生同吃同住,口传心授。

如今,还有不少学生到苏少琴家中传唱渔歌,这里不只是渔歌传承的基地,更是每一个孩子的家。

苏少琴在海边唱汕尾渔歌。颜远涵 摄

苏少琴在海边唱汕尾渔歌。颜远涵 摄

“把汕尾渔歌传承下去,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她目光沉静而坚定,“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它,让这门艺术普及开来,被更多人喜爱。”苏少琴的愿望,如渔歌中那对仗的七言,质朴而深情,承载着一位老人对大海之韵的毕生痴情,更寄托着让古老歌谣在新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的宏愿。

当晨光再次洒向汕尾港,那穿越沧桑的歌声必将再次随潮汐升起,悠扬如初,飘向更辽阔的海天之间。因为守护它的人,心依然年轻,歌永远未央。

采写/拍摄:南方+记者 陈保良

通讯员 郑智明 颜远涵

编辑 李恺莉
校对 蓝淑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