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届年轻人,卷起了“种地”赛道|百千万·看中山

作者 苏芷妍;叶志文 2025-07-08 06:31

夏日的风掠过南粤大地,在中山的田野上掀起阵阵金色的稻浪。

稻米的清香混合着草木的气息,扑面而来。在南区福涌村,27岁的段龙冉,晒得一身黝黑,趿拉着沾满泥点的洞洞鞋,熟练地操控着田埂上的无人机。螺旋叶片的嗡鸣声打破了午后的宁静,这并非传统印象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图景,而是知识、技术与土地碰撞出的新乐章。

距离福涌村约7公里,是“85后”心理教师陈洁开设的“百亩之家”农场。自称“种田小白”的她,在这片农场搞起了鱼稻共养、鸭稻共养,还有备受亲子家庭喜爱的“共享蔬院”计划。在港口镇,“90后”高健怡从一名白领,转身成为田里的“农机能手”,还获评为广东省乡村工匠。

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带动下,“种地”这件事,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成为中山年轻人的新时尚。作为“新农人”,他们带着知识、技术和创新理念,“卷”入了农业赛道。

“百亩之家”成为都市人亲近自然、体验农耕的乐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百亩之家”成为都市人亲近自然、体验农耕的乐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从课本到田垄

“95后”农学生在稻田里追梦

“可能每个年轻人心里,都有一个田园梦。”

盛夏里,猛烈的太阳,在段龙冉黝黑的皮肤上,烤出一层晶莹的汗珠。他的种田故事,也要从18岁的那个夏天讲起。

虽然出生在沙溪镇,家中长辈也不务农,但从小,段龙冉就有对田野乡间的向往。

“到了高三,家里人问我想干什么?”年少的他,第一次开始考虑职业规划:干工程?不喜欢。坐办公室?也不喜欢。

排除掉一个个选项之后,眼前的路,只剩下一条:干农业!

填写高考志愿时,段龙冉只报了省内3所院校,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选的都是农学专业。“不管去哪个学校,反正我一定要学农。”

2016年9月,段龙冉顺利考上华农,成为农学专业的学生。眼见段龙冉的种地热情,并非一时兴起,父母为他引荐了一位沙溪的种粮大户梁辉权。

在中山“种植圈”,种了30多年水稻的梁辉权,可谓赫赫有名,江湖人称“权叔”。

段龙冉便拜梁辉权为师,跟着老农户,学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你知道怎样看害虫最方便吗?”段龙冉走到水田边,用手轻拍碧绿的禾叶,“如果水面或者地上出现白点,那就是有白背飞虱。打台风,或者冷空气来了,通常也会带来一些迁飞性的害虫。这些都是田里‘泡’出来的经验。”

2020年,段龙冉从华农毕业,进入中山一家农业公司,继续学习种水稻,还学会了养澳洲淡水龙虾。两年后,段龙冉从公司离职,在沙溪承租了65亩土地,研究起了稻渔综合种养。2023年,他又在南区租下了200亩土地,全部种上水稻。

在南区街道福涌村,段龙冉承包了200亩田种植水稻。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在南区街道福涌村,段龙冉承包了200亩田种植水稻。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做农业,是个“看天吃饭”的行当,也是个“吃经验”的行当。

第一年在沙溪种植,段龙冉开开心心地收割完水稻,一算账,发现辛辛苦苦干了一年,还倒亏了2万块。

学费沉重却值得,第二年,段龙冉买下了2台无人机,又增加了在南区的种植规模,终于扭亏为盈。“现在南区这200亩田,一年两造,年亩产能有1600-1800斤,一年能赚个12万元左右。”

段龙冉在田间操作无人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段龙冉在田间操作无人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每天跟天气、害虫‘钩心斗角’,当然也有惆怅、有担心。但是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选的这条路,无论产量多少,收获那一刻,那种沉甸甸的幸福感,是无法形容的。”段龙冉说。

如今,段龙冉种的地,广泛散布在中山沙溪、南区、坦洲等镇街,加起来足有800多亩。作为农学专业的学生,段龙冉还结合中山河流密布的实际,应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作轮作系统,在稻田里养殖虾、鱼、鸭、泥鳅等。

段龙冉的目标很清晰,“种植+渔业的结合,能够翻倍提升亩产利润。如果尝试成功的话,将带动更多农户增收。”他还与小伙伴联合创立了渔小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业务涵盖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指导、农机服务、土壤改良以及水稻复耕工程等领域,致力于打造“科技+农业”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从格子间到千亩田

“90后”白领在田野里寻找“确定性”

成为一名“新农人”之前,高健怡是国企里的“90后”白领,从来没种过地。

2020年辞职后,受到高中同学的邀请,高健怡才真正投入了农业这个行当,和同学一起创立了中山市农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农创农业公司”)。

在港口镇胜隆社区,农创农业公司承包了2000亩地块,以水稻种植为主打产业。高健怡坦言,“珠三角一带,专门从事种植行业的年轻人并不多,基本都是老一辈的种粮大户。我们招人也不好招,这倒逼着我们应用更多新型种植技术和自动化农机设备,无人机、插秧机、耙田机、收割机一齐上阵。”

为了提升耕作效率,农创农业公司购置了20多台农机设备,撒种、播种、施肥、喷药、运输都可以依托无人机完成,四五个人就可以管理上千亩农田。最让高健怡自豪的,就是驯服田里的“大块头”,学会开农机。“在田里开农机,经常会‘陷车’(车陷进田里)。如果经过一番‘挣扎’,最后没有‘陷车’,那就很有成就感了!”

高健怡正在田间操作农机。

高健怡正在田间操作农机。

即使下田时,水鞋深深踩进湿润的田垄里,高健怡也神情安然。“我以前很怕沾上泥巴,觉得很脏很臭。但现在,我觉得泥土是最干净的东西。大地是母亲,它可以接纳所有事物,托住你的坏情绪、好情绪。在泥土里,经过时间酝酿,所有事物都会变成养分。”高健怡说。“有时候机器坏了,要穿着鞋子下去修机器,弄得从头到脚都是泥。但只要一下到田里,我就很开心,终于可以跑起来,可以干活儿了!”

农时不等人。农忙时,她和伙伴们常在暮色中甚至通宵劳作。春节临近,万家团聚时,他们也在田间泡种育秧。但高健怡却享受着这种忙碌,“一群人,在星光下干活,特别纯粹,特别快乐。”

几年摸爬滚打,高健怡从一开始的“种田小白”,逐渐成长为“种粮好手”,还成功获评为广东省乡村工匠。“种田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120天过去,你就能亲眼看到收获。”

在高健怡看来,他们亲手种下的不只是粮食,还有社区的生态蝶变:成熟的稻田引来鸟鸣声声,鱼塘尾水滋养农田,又让水质得到了净化,四季轮回,社区环境悄然焕新,居民的人居环境也得到显著提升。

都市里的“共享蔬院”

“85后”心理教师深耕“农疗”

2023年初,“百亩之家”生态园在南区曹边村一片荒废的花木场上破土而生。负责人陈洁,一位“85后”心理教师,怀揣着“做最纯粹的生态种养”的梦想,将目光投向这片三面环水的宝地。“这里被北溪河环绕,又紧挨着105国道,土质优良,独立又通达,是生态种养和发展农文旅的理想之地。”陈洁说。

经过几年打造,“百亩之家”已经成为都市人亲近自然、体验农耕的乐园。夏日里的微风吹过,生态园种植的100多亩稻田,泛起一片金黄色的波浪,园内被精心划分为多个功能区:鱼稻共生、鸭稻共养、研学大棚、石磨体验、划船垂钓……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各类传统农耕项目。

在百亩之家,工人正在田间除草。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在百亩之家,工人正在田间除草。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2024年,“百亩之家”推出了“共享蔬院”计划:以10平方米为单位,按季度或全年认种,在这块地里种植蔬菜等农产品,或者养几只鸡鸭。“目前,已经有20户亲子家庭参与。”

陈洁提到,一位在深圳工作的年轻妈妈,是共享蔬院计划的第一位客户。她租下地之后,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和母亲过来耕种、除草。“她是常年在深圳、中山两地跑的,每到周末,早上9点多,她就会带着孩子来到农场。孩子在草坪上奔跑玩耍,她就到地里干农活儿。”

“平日里,我们会有工作人员帮忙做基础管护,到了播种、施肥和收获的节点,我们就会提醒他们过来劳作。”陈洁介绍,“每个季度,我们还会给这些家庭发放农场自种的蔬菜包和新鲜鸡鸭蛋。”在陈洁看来,“我们这一代人很少接触原始劳动,长大后渴望一个情绪的出口,这就是当下‘农疗’特别流行的原因。”

“百亩之家”饲养的中山麻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百亩之家”饲养的中山麻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我们也是一家能够接待特殊儿童的农场。患有亚斯伯格症、多动症、孤独症的孩子来到农场,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农疗。”陈洁透露,“百亩之家”还为这些孩子设计了强社交活动,每年元宵节都会举行一场“星星交易会”。“我们会在园里举办一个跳蚤市场,孩子们可以用零花钱交易一些小物件,交换礼物。通过这种交流方式,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陈洁说。

在稻田间探索生态和经济价值,于农机轰鸣里追求效率与规模,在“共享蔬院”里耕耘着情感与疗愈……中山这群年轻人正用各自的方式,重新定义“种地”。他们卷技术、卷模式、卷理念,将汗水与智慧融入脚下的土地,不仅孕育着丰收的果实,更勾勒出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共融共生的美好图景。

采写:南方+记者 苏芷妍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编辑 李姗恒 钟时政
校对 黄买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