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涌的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内,红色采样管线在高清摄像头下格外醒目,曾经的地下暗管已无踪可寻;中堂的项目工地上,贴有环保标识码的挖掘机随时可追溯排放数据……
这是东莞强化移动源污染治理的缩影:2021年9月以来,共有162家机动车排放检测机构完成明管明线改造,600多条检测线上的设备全部实施封签绑定,53572台非道路移动机械绑定环保登记号码……通过全流程闭环管理,东莞正为湾区城市绿色转型提供“东莞答案”。
给检测线装上“透明锁”
在东莞市新展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检测员正将一条醒目的红色采样管线插入汽车排气管。这条红色管路从尾气采集端直连分析仪,全程暴露在多个高清摄像头下。
检测员使用改造后的明线采样管进行尾气检测。
检测员使用改造后的明线采样管进行尾气检测。
检测员老李从业十几年,曾听同行分享过一些“检测猫腻”:“在地下埋藏的采样管道偷接合格气体,甚至断开不接,都能让数据从超标变得合格。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在检测仪的数据端口上加装作弊插件,人为修改超标数据。”
为根治机动车检测线上的灰色操作,东莞生态环境局(下称“东莞市生态局”)实施“明管明线”改造,共推动全市162家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将检测线路由暗改明——埋藏在地下的隐蔽暗线被明面醒目的彩色管道替代,设备接口以防拆封签锁死,摄像头全程监控,任何可疑操作都会被远程值守系统抓拍。
改造后的明管明线。
改造后的明管明线。
同时,东莞市生态局对全市600多条检测线上的所有检验仪器设备实施封签绑定。“每台设备初次封签都是生态局执法人员现场完成,需要给仪器内外拍摄360度‘定妆照’。”东莞市生态局执法人员介绍。
检测设备接口以防拆封签锁死,并实施封签绑定。
检测设备接口以防拆封签锁死,并实施封签绑定。
“封签一旦破坏,必须在工作群内报备并通过审核才能拆除维修。”工作人员补充说,即便拆封,整个维修过程也需全程录像,并与初次封签时的内部结构照片逐一比对,防止仪器内部被安装作弊设备。
“办法虽简单,却很有效果。”东莞市新展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负责人坦言,“过去暗线藏着猫腻,现在明线一目了然,全程透明化,‘动手脚’已没有可能。整套改造下来,花费不到5000元,检测站改造负担不大。”
东莞市生态局执法人员在检测站巡检。
东莞市生态局执法人员在检测站巡检。
一台挖掘机的“环保健康档案”
“蓝天保卫战”并未止步于机动车检测,东莞的治理触角早已延伸到非道路移动机械领域。
在东莞中堂北海现代产业园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工地,每台机械机身都贴有已进行了编码登记的环保登记号码。“无码禁入、超标撤场,现在没人敢用冒黑烟的违规设备。”项目负责人坦言。
非道路移动机械入场前需在平台上完成系统报备。
非道路移动机械入场前需在平台上完成系统报备。
为解决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问题,东莞开发了“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登记管理系统”和“微信小程序”并与省系统联网,实现了非道路移动机械“入场前报备、使用中监督抽测、超标后处罚撤场”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自2019年全面进行编码登记以来,在东莞市“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登记管理系统”微信小程序已编码登记非道路移动机械53572台。
“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登记管理系统”与省系统联网,实现现场检查数据实时上传,通过环保登记号码查询,不仅可以查看机械的登记信息和机械的排放阶段,更能查询机械的使用地点、检测结果、油品使用情况等数据,实现了‘环保健康档案’。”东莞市生态局生态环境监控中心执法人员介绍,通过系统平台,执法人员在现场使用微信小程序的“监管”功能扫码后即可快速调取机械出厂信息、排放阶段等相关信息。
建设使用中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均贴有专属环保登记号码。
建设使用中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均贴有专属环保登记号码。
“我们项目严格执行‘无码禁入’机制,这些机械只有在管理系统完成备案登记并取得环保登记号码后,才能进入工地作业。”项目负责人表示,环保工作做在前面不仅降低了污染风险,也为项目带来了便利,“现在,机械进场前的尾气检测必不可少,符合要求才能进场,这样一来,也能避免抽检出问题后再被迫退场的麻烦。”
在现场,执法人员使用手持式烟度仪逐一对挖掘机尾气排放进行检测。“按《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排气烟度限值及测量方法》规定,非道机械排放林格曼黑度不能超过1级。”执法人员介绍并点开系统界面,屏幕显示现场检测尾气排放林格曼黑度少于1级,符合环保规定,与前期备案信息一致。
东莞市生态局执法人员使用手持式烟度仪对机械尾气进行检测。
东莞市生态局执法人员使用手持式烟度仪对机械尾气进行检测。
这样的“检测利器”如今已是东莞市生态局执法人员标配:全市34个镇街配有34套便携式检测设备,能迅速完成一台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尾气监测。
明管明线封住“作弊后门”,非道路移动机械管住“污染源头”,东莞已经建立起“源头赋码、过程监控、终端执法”的移动源治理体系,不仅为市民赢得了更多蓝天,也在城市绿色转型的答卷上书写了“东莞答案”。
今天,这场“蓝天保卫战”的长跑仍在继续——当每一根管道、每一台机械、每一次执法都被置于阳光之下,这座“世界工厂”的生态觉醒,正投射出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镜像。
撰文:林海金 章倩倩 张帆
摄影:林海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