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女“农场主”,自由又焦虑
“4月进行了一次无人机水稻封草作业,日前计划进行第二次施肥。”5月初,28岁的嘉丽正在期盼着稻谷的生长。她告诉记者,从去年9月开始,降雨稀少,今年3月中旬按计划要插秧,但水源短缺,不得不多次推迟,“那时候我就很焦虑。”
这里不是《飘》里的斯嘉丽的农场,是“95后”张嘉丽在肇庆四会的农业基地。虽然年代不同,但相同的是,身为年轻的女性,她们都要在土地上扛起一个团队的生计。
“今年的天气有点怪,我们干农业只能看天吃饭。”嘉丽邀请我们吃江谷镇的特色早餐窝粉时,说道。早餐时,我们在省道旁的三兄餐厅感受到了乡镇的日常:卡车呼啸而过,尘土飞扬。
这就是乡镇道路的常态,也是嘉丽每天生活的背景。
嘉丽开着农机在进行春耕。
嘉丽开着农机在进行春耕。
成为一个农机手,收入翻5倍
张嘉丽曾经是一名室内设计师。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她总觉得自己被困住了。格子间的快节奏让她感到窒息,她渴望一种更自由的生活方式。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注意到农忙时节,本地农民的小型拖拉机根本无法满足需求,而外地来的大型农机供不应求,而且租金很高。于是,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自己去做这个工作?她拉上一个伙伴,用自己的积蓄加上贷款,买了两台大型农机,开始了她的农业生涯——做机械服务。
在农田里干活虽然辛苦,但嘉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鸟语花香的田野上,她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嘉丽靠在农机上,笑得很开心。
嘉丽靠在农机上,笑得很开心。
“虽然在车里,还穿了防晒,但阳光透过玻璃还是会刺痛皮肤,有的时候晒伤起皮。”嘉丽回忆起炎热的夏天,每天清晨五点多就起床,连续工作十来个小时,一天能耕种30亩地,收入也相当可观,农忙时候,收入是之前打工的5倍,这让她动力十足。
从办公室工作到田地间,嘉丽穿上胶鞋、戴上草帽,皮肤也开始被晒得黝黑。她说:“很多同学不理解为什么我干起了农业,只有自己体会到,这样虽然辛苦,但是收入高、自由。”
2018年底,嘉丽收到镇政府承包土地的邀请。那时候,本地的一些土地处于撂荒状态,每家的地不多,村民年纪大了,无力耕种。嘉丽看到了机会,决定尝试连片耕种。
“当时心里算了下,连片耕种应该会有利润,试种后,就开始干了起来。”张嘉丽说,在父母的资金支持下,她和几个合伙人一起投资承包了500亩地,一干,就是这么多年。
看好农业机械化趋势
“有个表妹做玉器直播,一个月最多赚十几万。”嘉丽说,眼里流露出羡慕。她的父母也从事玉器的加工工作。作为玉器之都的四会,有不少家庭都以此为生。
一谈起不同玉石的辨认,她也头头是道,显示出一种行家的自信。
“那你为什么不做玉?”说起这个问题,嘉丽说,觉得这一行收入并不稳定,这些年受到直播的冲击较大,加上市场价格混乱、产地越来越多,她曾经目睹一些同行因为市场波动而血本无归,甚至有些家庭因为玉器生意失败而陷入困境,让她一度失去对这个行业的信心。
在她看来,土地的营生反而是脚踏实地,让她觉得安全和踏实。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嘉丽说,在珠三角真正种地后才发现,人工成本大,收益却一般般。为了提高稻谷的附加值,她进一步发展了稻谷加工,包装成大米后,再去售卖。在加工厂里,看着机器轰鸣着将稻谷碾成白花花的大米,嘉丽心中充满了成就感。然而,当她带着这些大米去跑市场时,却发现销路并不如她想象的那么容易打开。
团队500亩地的产值一季有600-800吨稻谷,一年可以种两季,每亩的耕种成本一年就有900元左右,加工后的大米每斤要售卖到5元一斤,这让嘉丽在外面出售时经常被拒绝。“毕竟有的大米只需要每斤两三元。”她苦笑说。
“后来,我带本地的采购单位去我们的基地参观,看到我们的水源,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吃得放心。”这样的沟通工作和实地考察,需要嘉丽反复去做。她带着客户走进田间地头,指着远处的水库,详细介绍着每一道工序。她的真诚和努力终于打动了客户,订单逐渐多了起来。
嘉丽在农田边的棚子里做饭。
嘉丽在农田边的棚子里做饭。
嘉丽一直看好农业机械未来的发展,她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机械化将成为趋势,团队的大机械在闲时出租出去,也能够为团队带来不少收益。
招人是难题,一人扛起责任
如今,团队已经有十来个人,有人负责农机,有人负责耕种,嘉丽则是忙于奔波大米的销路。
“最高的时候,一个月要发出20万,加上临时工,一年最多发过200多万。”
然而,最难的并不是资金压力,而是招人,梯田耕种的时候,操作大机械很不容易,尤其是在梯田,有的相差一米多高,上下的坡度必须要控制好。这样的工作,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耐心和体力。
嘉丽农田间。
嘉丽农田间。
“有的00后被我劝来干后,没干几天就走了。”她曾经满怀希望地招来几个年轻人,试图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但他们大多受不了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没几天就选择了离开。
团队里缺少农机专家,嘉丽不断奔走去找相关部门寻求推荐,并且创新收益分成,让人才有归属感。本地年轻人不多,招人难的问题让嘉丽格外珍惜现有的团队成员。她知道,每一个留下来的人,都是真心热爱这片土地的人。
身为农民往往需要“看天吃饭”,也会让她感到紧迫。有时候,3月会来一场冰雹,把秧苗都打坏;稻没有早点结束收割,还会影响晚稻的收割时间,如果到了11月天气冷遇到风,晚稻的成熟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虽然自由,但也有焦虑。”嘉丽说,经营好这片土地,并不像外人想象的那么轻松。每天都要面对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天气、市场、人工成本,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到整个的运营。
最快乐的时候,还是丰收的季节。每当金灿灿的稻谷铺满田野,空气中弥漫着稻香,嘉丽都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她站在田埂上,望着远处忙碌的团队,心中充满了自豪。稻谷被收割、装车……最终变成一袋袋大米送到客户手中时,她都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成就感。
“我卖的不是大米,而是一日三餐,我们年轻人会改变传统农业‘面朝黄土’的刻板印象,让传统农田成为高科技的现代农场。”嘉丽说,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
▇ 记者手记
一个28岁的女性,会被认为应该做什么工作?
教师、医生、文员……如果可以在一个稳定的地方,相对轻松地度过一生,那就非常好了。但张嘉丽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她脱下高跟鞋,换上胶鞋;放下设计图纸,握起农机方向盘;离开空调房,走进烈日下的稻田。
在见到她之前,我很难想象,一个年轻女孩会如此坚定地扎根土地。她说:“虽然辛苦,但自由。”
这种自由,不是无拘无束的浪漫想象,而是实实在在的责任与压力。她需要面对变幻莫测的天气,需要计算每一分投入与产出,需要为十几个人的生计负责。有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就能毁掉几个月的辛苦;有时候,跑遍市场也难以为大米找到销路。焦虑如影随形,但她从未后悔。
在四会,像嘉丽这样的年轻人并不多。大多数同龄人要么去了珠三角的城市打拼,要么选择当地更“轻松”的行业。但她偏偏看中了土地——这片被很多人视为“落后”“辛苦”的土地,却给了她最真实的踏实感。
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很多小镇青年都在迷茫:是挤进大城市的洪流,还是回到小地方的安逸?嘉丽给出了第三种答案——她既没有完全逃离乡土,也没有被传统束缚,而是用年轻人的方式,重新定义了自己与土地的关系。
统筹:胡念飞 王海军
文字:南方+记者 王越莹 施亮
拍摄:南方+记者 吴明
剪辑:南方+记者 万稳龙 实习生 陈迎禧
海报:潘洁 谭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