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陶碗里的奶香漫过课桌,当百年传承的技艺与小孩哥的好奇心相遇,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正在校园里热烈上演。继本月初在三所小学掀起“非遗美食热”后,5月12日,顺德双皮奶非遗传承人、何氏双皮奶第三代传人何志连再次走进番禺区亚运城小学,这已经是她近期开展的第四场校园非遗分享活动,用一碗碗嫩滑的双皮奶,为孩子们打开传统美食的奇妙世界。
百年秘方遇上求知目光,非遗故事娓娓道来
活动现场布置充满传统韵味,粗陶碗等老物件错落摆放,仿佛将顺德街头的百年老店“搬”进了教室。何志连身着传统服饰,化身“非遗美食导师”,用充满故事感的讲述,带孩子们穿越回1906年的顺德大良。“那时爷爷何十三养水牛,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牛奶冷却后会结出奶皮,经过反复试验,创造出了双皮奶,并担着担子在巷子里面去卖,深受欢迎。”她指着墙上的老照片,“为了让更多人尝到这份美味,爷爷毫无保留地公开了秘方,这份无私也成了我们家族传承的精神内核。”
随着何志连的讲述,双皮奶从民间小吃发展为非遗美食的历程徐徐展开。从早期肩挑手扛的流动小摊,到如今进驻高端商场的连锁门店;从手工熬制的传统工艺,到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标准化生产,每一个节点都承载着匠心与创新。“现在我们的双皮奶不仅畅销全国,而且也将双皮奶的传承带到了全世界,但无论怎么变,‘用心做好一碗奶’的初心始终未改。”何志连的话语中满是自豪。
亲手制作解锁匠心,小孩哥秒变“非遗体验官”
在实践体验环节,新鲜牛奶、土鸡蛋、白砂糖等原料整齐排列,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好奇。何志连亲自示范,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加热牛奶时要小火慢炖,看到表面微微泛起涟漪就要关火,这样才能让奶皮完整凝结。”五年级学生小陈全神贯注地盯着何志连的动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制作要点。
轮到学生们动手时,教室里瞬间热闹起来。有人小心翼翼地分离奶皮,有人认真调配蛋液比例,还有人互相提醒“记得要用滤网过滤”。“老师,我的奶皮破了怎么办?”“别着急,慢慢把牛奶倒出来,动作轻一点。”何志连穿梭在课桌间,耐心指导每一个细节。经过近40分钟的等待,当揭开蒸笼的瞬间,浓郁的奶香瞬间弥漫整个教室。“成功了!我的双皮奶颤巍巍的,像果冻一样!”小陈捧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原来平时吃的双皮奶,背后藏着这么多讲究,每一步都要特别用心。”
非遗如何“圈粉”青少年?传承人现场揭秘
“在传承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怎样让我们这些小孩哥爱上传统美食?”互动问答环节,孩子们抛出的问题一个比一个“犀利”。何志连笑着回应:“最开始推广时,很多人觉得传统工艺太耗时,建议我们用机器代替手工。但那样做出来的双皮奶,缺少了灵魂。”她分享道,为了在保留传统的同时适应市场需求,团队尝试了许多创新:研发低糖、低脂系列产品,推出杨枝甘露、抹茶等新口味,还将包装设计成国潮风盲盒。“我们还将推出的‘非遗故事盲盒’,里面不仅有双皮奶,还有爷爷的故事卡片。”
谈到频繁走进校园的初衷,何志连的语气变得温柔:“第一次看到孩子们亲手做出双皮奶时眼中的光芒,我就知道,这就是非遗传承的希望。传统文化的延续,不仅需要技艺的传承,更需要年轻一代的热爱。”她寄语学生:“无论未来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像制作双皮奶一样,保持专注和耐心,同时敢于创新,让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劳动教育+非遗传承,校园里的文化新课堂
“这次活动不仅是一堂美食制作课,更是一次生动的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课。”亚运城小学梁丽梅校长介绍,学校一直致力于将非遗文化融入日常教学,除了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还开设了广绣、岭南醒狮等特色课程。“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工匠精神。”
据悉,亚运城小学还将推出“非遗小传人”培养计划,选拔对非遗感兴趣的学生,由传承人进行系统指导。未来,这些“小传人”不仅要掌握非遗技艺,还要学习如何进行文化传播。“我们计划让孩子们制作短视频,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推广非遗,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梁校长说道。
从石磨转动的吱呀声,到教室里此起彼伏的惊叹;从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到青春洋溢的校园课堂,一碗双皮奶的百年传承之路,正在书写新的篇章。当非遗文化与年轻一代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自信的传递,以及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无限可能。
文、图:番禺融媒记者 潘伟璘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