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模”有样!深圳机场平凡岗位上的非凡力量

作者 李嘉耀;鲁力;文海燕 2025-05-01 20:25

又到五一假期,深圳机场迎来出行高峰,日均起降航班超1200架次,单日旅客量最高将超20万人次。在每一个航班保障背后,都有一群夜以继日的民航工作者在默默守护。

2024年,深圳机场三大指标创下开航以来的新纪录,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6000万大关,达6147.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88.1万吨;航班起降42.8万架次。在成绩的背后,是深圳机场的劳动者们坚守岗位,以专业的态度、敬业的精神,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全力守护每一趟航班运营的平安与高效。伴随深圳机场的发展跨越,机场一线岗位也涌现出了一批劳模工匠和优秀集体。

今年“五一”前夕,全国民航蓝天表彰和广东省“五一”表彰大会相继传来捷报,深圳机场再获两项殊荣,两个获奖集体和个人都来自深圳机场运行保障一线:深圳机场地面服务公司机务维修科荣获“广东省先进集体”称号,成为深圳交通运输领域唯一获奖集体;深圳机场地面货物运输科集控分队长丘东豪摘得全国民航 “蓝天奖章”。


 严谨与创新 

守护航班安全与效率

一流空港,离不开一流的人才支撑。作为国内最繁忙的空港,深圳机场厚植工匠文化和奋斗文化,将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赋能空港高质量发展的精神纽带。一批有理想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机场劳模个人和集体,用专业技能和严谨态度保障安全运行,用热爱和坚守筑牢安全防线,用智慧和汗水铸就安全堡垒,为世界一流机场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为深圳机场直接守护航班运行安全和旅客服务的重要保障力量,深圳市机场地面服务公司机务维修科自1991年成立以来,始终以航空器安全运行为核心使命,团队的340名成员日夜轮流值守,不间断地为多达70余家协议航司提供航空器一般勤务、维修放行、特种车辆、桥载设备等一系列地面保障服务,为每一架飞机的安全飞行保驾护航

“机务工作不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份责任。它直接关乎旅客的生命安全。”深圳机场地服机务维修科经理黄永宏表示,从飞机进场前的准备工作,到飞机离场后的收尾环节,近二十个步骤都必须做到零疏漏。

在日常工作中,深圳机场地服机务维修科针对各类困扰安全运行的风险点和难点,不断钻研新方法、新技术。截至目前,他们已攻克航空器维修业务关键技术难题26项,3个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团队成员也获得了多项荣誉成果。

为确保飞机离场前周边环境的绝对安全,他们首创“双矩形FOD(外来物)检查法”,制定由两名职员交叉检查的路线,逐一排查危险隐患。这一方案实现机位检查的全覆盖,被民航局作为航空器维修优秀案例在行业内推广。近年来,团队多人获民航中南局安全维修奖章。此次荣获“广东省先进集体”,既是对他们三十余载守护航空安全、恪尽职守的褒奖,更是深圳机场以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深圳空港上万名民航工作者的共同荣光。

“同样的工作比态度、同样的态度比效率、同样的效率比细节”,这样的工作理念,不仅引领深圳机场的服务始终领跑行业,也已成为机场一线工作中被大家广泛认可的工作标准,推动深圳机场的运行效率持续提升。

在雨天的停机坪上,总能看到雨棚式拖车的身影。它采用上翻式雨棚设计,将雨天装卸行李及货物的操作步骤,从原来的22步简化为仅需1步,耗时从4分钟压缩至3秒,极大提升作业效率。

这款设备是丘东豪的“杰作”。“我每天都和机械打交道,经常琢磨如何对它们进行改造。”丘东豪说道。自2017年起,他的发明创造陆续在深圳机场落地应用,截至目前已累计研发19项创新成果,最近的“新作”是“工作梯自动撑脚”技术,已被新加坡等多家机场借鉴采用,在国际上为航空货运保障提供“中国方案”。

“我们将以此获奖为新起点,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工作中做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践行者,继续扎根基层,做好本职工作,用更多的创新成果和一流业绩,为民航高质量发展和世界一流机场建设贡献力量。”丘东豪表示。

 培育与传承 

打造高素质创新型劳动队伍

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当前,深圳机场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队伍,涌现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近三年累计荣获国家、省市、民航荣誉42项。

他们身上,凝练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品质,是深圳机场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从长期扎根一线的职工中培育劳模工匠,将他们作为一面旗帜,带领广大员工奋进不息。”深圳机场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为了挖掘更多优秀人才,深圳机场持续开展“机场工匠”评选工作,结合自身业务特色,设置科学规范的选树标准和程序,明确10项量化指标,建立“自下而上”的推荐机制,确保每一位于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职工都有机会崭露头角。至今,30名工匠代表脱颖而出,在创新创造一线树立了典型,打造了标杆。

实践出真知,竞赛促成长。深圳机场将各类劳动、技能竞赛作为发现培养劳模、工匠的“赛马场”,每年举办超过70场岗位技能竞赛,参赛职工近8000人次。一系列竞赛激发职工的学习热情,提升技能水平,推动人才队伍的成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聚焦民航前沿技术,深圳机场还开展“五小”创新、技术攻关等群众性创新创效活动,促进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

劳模精神要从“会场报告”走向“机坪实践”。于是,深圳机场实施师徒传承“传帮带”计划,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师徒“双向学习”。以丘东豪为例,他培养的骨干人才,荣获“中南民航技术能手”、2021年深圳技能大赛金奖等多个荣誉称号和奖项。

此外,一批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也建立起来。劳模工匠们纷纷组建团队,开展课题研究。“我们将积极引导机场职工立足岗位,以饱满的精神面貌投身世界一流机场建设,鼓励大家争当奋进者与奉献者。”深圳机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机场已累计创建28个创新工作室,取得多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成功将“个体优势”转化为了“群体智慧”。

如今,深圳机场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效应,激发基层员工创新创造的热情。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创新沃土上,实干与创新交织的热潮奔涌不息,为世界一流机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推动深圳机场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前行。

撰文:李嘉耀

摄影:鲁力

海报:文海燕


编辑 文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