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越秀山体育场、大学城体育中心体育场等场馆周边精致街区已首批完工,为第十五届全运会提前赛顺利举办提供良好环境。
5月19日上午,南方+记者走进首批完工的精致街区,了解精致街区建设情况。这些精致街区将进一步展现“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的风采。
“绣花功夫”里的城市匠心
走进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四周已改造完毕。
旧有的喷泉池、围墙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朴素典雅的白色石砖,视野更开阔;曾经封闭的绿化带被改造成绿意盎然的口袋公园,市民们三三两两,漫步其中,分外悠闲。
“经过改造之后,曾经坑洼的地方变平坦了,平时运动、娱乐都方便了许多。特别是东北、西北两个街角向市民开放后,空间更大、更方便了。”市民陈先生说,平时喜欢放风筝的他对改造之后的街区赞不绝口。
天河体育中心地处繁华地段,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是广州的城市客厅之一。作为先行示范标杆,天河体育中心街区建设以“精致设计,量身定制;精准修补,节俭利旧”为原则,注重细部构造,体现“绣花功夫”。
“改造时,我们注重对未利用的封闭空间的使用,将封闭空间进一步释放,将其打造成为融合林下休憩、康体、慢跑等功能的绿色城市休息站,原本功能单一绿地转变成全民共享的开放场所既美观、又实用。”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陈智斌介绍。
行走在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的四周,“绣花功夫”改造的场景俯拾皆是。
街区一侧的公厕,置于绿地之中,通过铺设石板步道,与人行道相连接,美观大方。“原来,公厕设置得离马路较近,挤压人行道的空间不说,整体看起来也不美观;现在,我们将公厕巧妙融入街角绿地,为行人慢行腾出空间,使布局更合理。”陈智斌说。
街区周边的人行道也进行了升级。“我们尽可能保留原有铺装材料,在延续亚运记忆的基础上,增添‘十五运’特色,对人行横道、路缘石、地砖等开展精致修补,仅更换存在杂色、破损铺装,让改造更绿色。”陈智斌说。
融合理念贯穿改造始终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有“千年体育场”美誉,是广州体育历史的见证者。自1950年命名以来,省人民体育场接待了众多国际足球比赛。
“老场馆”如何焕发“新风貌”?“在改造过程中,我们注重融合的理念,将场馆四周与城市文脉、居民生活融合起来,打造各群体适用的精致街区。”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区展辉说。
站在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向北看,可以看到英雄广场上各位人民英雄的雕塑。区展辉说:“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毗邻英雄广场、烈士陵园,因此我们拆除了场馆北侧部分看台,增设联通平台衔接英雄广场,实现三大空间的无缝连接,与烈士陵园共同搭起一条城市文脉桥,进一步弘扬英雄烈士精神、展现城市底蕴。”
街区改造将“融”的原则贯穿始终,改造风格与商圈风格形成有机统一。通过系统梳理中华广场、地王广场及沿街商铺的业态情况,结合较场西路、较场东路市政提升统筹考虑,改造缩短了人行道与路面接壤处的高低差,舒朗绿化,打造微流线型一体化共享街区,推动城市空间与人流、商业的有机融合发展。较场东路增设非机动车专用停车区,解决共享单车、电动车停放难题。
“一街一策”个性化表达
驱车行驶在大学城的内环道路上,两侧橙色的慢行步道格外亮眼。随着车辆逐渐行进,跑道逐渐更换底色:红色、蓝色……慢行步道颜色随着道路交替在更换。
这个设计源于“一街一策”的构想。“大学城的生态、文化、创新、活力四大特质配以绿色、蓝色、红色、橙色,贯穿道路提升设计显性表达,在绿地环境、道路慢行系统、景观节点、建筑环境中进行演绎应用。”十五运会广州执委会场馆建设部技术处高级园林工程师陈雄介绍。
大学城内环路以活力橙为底色,串联中心湖公园、体育中心、攀岩运动中心、广州雕塑院等承载大型公共活动的场所,形成最具活力的一条环线;中环路以文化蓝为底色,串联十所高校,通过天桥连接高校教学区和生活区,是与高校联系最紧密的一条路,也是最能展现大学城书香文化的一条环线;外环路以科技红为底色,串联广东科学中心、超算分布式能源站、中关村青创会等科技园区,是低空经济的主要路线,也是最具创新感的一条环线;其他区域道路以自然绿为底色,提供自然舒适的林荫通行道路,建成辐射整个岛、连接各个区域的生态道路。
“一街一策”的个性表达,激活着城市迸发出向新向上的蓬勃力量。
采写:南方+记者 梁时禹 黄舒旻
摄影:南方+记者 姚志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