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身是球”
刚刚结束的全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中,樊振东战胜林诗栋夺得冠军。
原本这样的结果没有多少意外。因为樊振东此前已获得包括上届男单冠军在内的5块全运会金牌。然而,纵观整个夺冠过程,4:0胜周雨、4:1胜薛飞、4:0胜孙正、4:2胜王楚钦、4:1胜林诗栋,让人不得不说,小胖表现确实优异。

2025年11月16日,上海队选手樊振东庆祝获胜。当日,在澳门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乒乓球男子单打金牌赛中,上海队选手樊振东4比1胜海南队选手林诗栋,夺得冠军。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针对樊振东的表现,几位前国手在直播间表达了惊讶。邓亚萍在解说中说,樊振东现在“浑身是球”,抵达了一个新的境界,想打哪里打哪里,而且质量非常高。
大量球迷朋友也盛赞樊振东。这位球友的评论很有代表性。他说:樊振东无论是在技战术层面还是在心理素质层面,呈现出来的完全是超一流水平。在场上我们看不到他眼神哪怕一丝一毫的慌张和犹疑,只有坚定和专注。防守密不透风,进攻又快又稳又准,还变化莫测,令对手琢磨不定。
我又用AI分析了一下国外社交平台的留言,主要有两个要点:第一,樊振东王者归来,比以前更强大。第二,樊振东连续战胜了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二,这个排名还有什么意义?
出师不利
不过,时间往前推70余天,那时的舆论可不是这样。
樊振东初到德国,可谓出师不利。首战连输两场,第一场输给罗曼·鲁伊斯,他是一位法国人,世界排名仅302名。第二场输给德国名将杜达。这也直接导致萨尔布吕肯最终以1:3输给对方俱乐部。

2025年4月18日,贝内迪克特·杜达在比赛中回球。 新华社发
作为奥运冠军的他,估计这样的局面也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但我认为他因祸得福,因此开启了一段涨球之旅。理解这一点,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欧洲选手的另类特性。我作为乒乓业余球友,在德国期间和众多德国球友交过手,我发现德国球友和我们中国球友有一个很大的差异点,德国球友中有独特打法的人比较多,这又和他们爱钻研的特质密不可分。我自己就遇到好几位这样的球友,比如,有位用没有胶皮的光板打球,要知道没有胶皮就没有旋转,懂点乒乓球历史的人都知道,胶皮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乒乓球的打法。我看他拿个光板以为是菜鸟,一交手就发现我完全不是他对手,周边的人也都打不过他。
实际上,罗曼·鲁伊斯就是这样一位另类球手的典型代表。一般选手都是用手接球童抛过来的球,他不是,他一共有三种接法:第一种用球拍接,把球吸在球拍上,这个技术来自羽毛球。第二种用脚接,不用说这个技术来自足球。第三种最奇葩,用嘴接,含在嘴里。这应该违规了,因为会使乒乓球变湿、变形,会影响比赛。
他之所以赢了樊振东,一个原因是他相当有迷惑性的发球。他发球引拍动作非常大,看上去像个业余选手,但这是他独创的一个段线发球方式。尤其是他有一个“草莓拧”,也是他独创的,看上去像拧实际上是挑和弹击,第一次和他打球极不适应。
罗曼·鲁伊斯综合排名不高,所以他没有机会参加国际大赛。如果樊振东不是到德国来打俱乐部,这辈子他也碰不到鲁伊斯。
涨球之旅
第二,相对应地,中国乒乓球长期采用封闭式、系统化、标准化的国家队模式,训练密度大、技术细化程度极高,所有队员都在统一体系内磨炼“旋转强、节奏快、衔接密”的先进打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对抗质量非常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同质化”:队内技术结构相似,彼此极为熟悉,很难再给樊振东制造真正陌生的刺激。
相比之下,德国和整个欧洲的乒乓球生态完全不同。它是开放的、分散的、自由化的,以俱乐部体系为核心,各种风格的选手并存,强调个性化打法、技术创新和落点多变。许多欧洲球员拥有“非中国体系化”的怪球技术,除了鲁伊斯的“草莓拧”、斯奇里伯的极端侧拧、瑞典和法国选手的长台大弧圈等,这些技术在中国队内部几乎没有人能完整模拟。
樊振东初到德国,连续输球,说明他第一次真正遭遇了体系外的“陌生旋转与奇异节奏”,这些混乱、难判且非典型的球路强迫他重新校准判断系统,提升接发球质量,强化对变化旋转的敏感度,并重建节奏控制能力。换句话说,德国环境强行打破了他在国家队中形成的“稳定舒适区”。

11月18日,上海队选手樊振东在比赛中庆祝。当日,在澳门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乒乓球男子团体四分之一决赛中,他以3比2战胜河北队梁靖崑。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第三,樊振东是顶级“吸收型”选手。
也许有人会问,去国外打球的中国人很多,为什么只有樊振东涨球这么明显?这就涉及樊振东自身原因了。
首先,他的技术底盘极其扎实,力量储备、击球质量、本体稳定性本就处于世界顶尖,而在德国面对大量高质量的外协会左手、怪胶、异质打法,他原本少接触的技术空白被迅速暴露,从而给他提供了明确、集中、可量化的提升方向。
其次,樊振东的学习效率极高。他属于“高速吸收型”选手,只要看到新问题,就能迅速在训练中建立解决方案,而德国俱乐部自由度大的训练环境给了他更主动的试错空间,使他得以在短时间内完成针对性调整。
心理层面同样关键。离开国家队高度结构化体系后,他的压力反而下降,摆脱“必须赢”的状态,让他进入更放松、开放、敢于创新的心理区间,有利于打磨球路、节奏变化等长期被忽视的细节。
此外,在德国他需要承担更多比赛密度和更直接的个人责任,这种“必须自己解决问题”的氛围,强化了他的临场判断、抢节奏能力与危机处理能力。

2025年7月18日,樊振东来到杨浦区复兴岛船台Park,“做客”上海市“国球三进”系列争霸赛暨“韵动杨浦·秀出来”乒乓球选拔赛,引燃了现场球迷的热情。解放日报 图
涨球启示
樊振东在德国的“涨球”给中国乒乓球带来两个十分深刻的启示。
第一,它颠覆了长期以来的一个隐性假设——即中国选手去国外更多是“帮助别人提高”,类似过去“养狼计划”的逻辑:因为中国太强,所以去海外是为了提升外协会选手、带动整体水平。
然而,樊振东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即便是世界排名第一、技术体系极其完备的顶尖选手,仍然在海外环境中能学到关键技术、发现自身盲区。也就是说,中国乒乓球并不是“无可再学”,外部世界并非只是被我们“带着走”,而是仍然存在值得借鉴、能形成冲击,甚至能让世界第一感到“不适应”的打法与技巧。强国不是因为不用学习,而是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而樊振东的经历提醒我们:保持技术开放性、多样性与不确定性,才是保持领先的真正保证。
第二个启示来自德国联赛的独特生态。
真正让樊振东获益最大的,并不是那些国际排名靠前、在国际舞台被全方位研究过的选手,而恰恰是那些综合排名不高、甚至从未参加过世乒赛、世界杯的本土高手。
他们往往拥有一两招极其刁钻、极具地域特色的独门绝技,比如怪异发球、反手奇特衔接、特殊节奏变化,而这些“非体系化”的技法,通常在国际赛场中难以见到,更不会系统传播。正是这些“民间高手”让樊振东被迫适应、重新思考、拓宽技术边界。换句话说,真正能给顶尖高手带来增量的,未必是世界前十,而往往是那些被忽视的“技术孤岛”。

2024年10月11日,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在网球双打表演赛中。新华社记者 白雪飞 摄
因此,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方向,是建立制度化的中欧俱乐部交流赛,让中国队员、高水平俱乐部与欧洲本土选手更频繁碰撞,让这些独门绝术得到展示的平台,从个体的“散落技法”变成能推动整体技术进化的“共同资源”。这不仅能帮助中国保持创新动力,也能提升全球乒乓球的竞争性与观赏性,使技术生态更加多元、开放、活跃。
樊振东在德国的经历只是一个案例,但它所揭示的,是未来乒乓球发展最宝贵的方向:强者向世界学习,世界也因强者而变得更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