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五访阳江,从故宫“破壁”案例谈南海Ⅰ号活化
11月10日,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现身广东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参与央视纪录片《南海Ⅰ号(第二季)》(暂名)的录制。
单霁翔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推动了一系列变革,让故宫博物院转型成为文化超级IP。对于南海Ⅰ号,他非常熟悉,曾四次来阳江,经历了打捞、保护等过程。
这是他第五次来阳江,此次他结合其多年文物工作经验,围绕“南海I号”的保护、考古与活化利用,提出了推动水下文化遗产“活起来”的系列见解。
谈打捞意义
“整体打捞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壮举”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800年沉船进行整体打捞,是一次无人尝试过的壮举。”回顾2007年“南海Ⅰ号”整体打捞的历程,单霁翔仍难掩激动。他至今珍藏着沉船出水时的照片,采访时掏出手机,迅速翻开向媒体一一展示。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外景。资料图片
他回忆,早期水下考古方式往往带有破坏性,“每次发掘都得吸走淤泥,考古人员甚至要踩在船板上作业”。而整体打捞则面临诸多技术挑战——从沉箱精准压入水底,到底托梁安装,再到确保文物安全出水,每一步都是科学与勇气的考验。
单霁翔细数当年的艰难:沉箱设计、底托梁安装、水下深压作业、气垫平移进馆……尤其是第一根底托梁的穿入,历时13天,误差却不到10厘米,“要穿过15米厚的淤泥,堪称奇迹”。
2007年12月22日,他与打捞团队共同见证了沉船出水,随后耗时6天,通过气垫将沉箱平稳移入馆内,“整个过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南海Ⅰ号”沉船中发现的白釉印花四系罐(内套装小瓷瓶)。资料图片

“南海I号”沉船中发现的青釉内出筋菊瓣纹盘。资料图片
谈考古价值
“重构了南宋海上商船生活场景”
“我们原先预计船上有6万到8万件文物,现在看来非常保守。”单霁翔说,南海I号最终出水的文物达18万件,其中约17万件是瓷器,不仅数量惊人,更以其“成组、成系统”的保存状态,再现了南宋时期远洋贸易的细节。
他认为,这些文物重构了南宋时期海上商船的真实生活场景,比如船员在什么地方生活、携带什么物品、吃什么,都能从南海I号的果壳、骨头、铜钱、瓷器中找到线索。
在他看来,南海I号的特殊意义在于“它跟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它不仅印证了丝绸、陶瓷等传统商品的出口,还揭示了一些以往鲜为人知的贸易内容,如异国定制商品及货物装载路径。
“南海Ⅰ号的考古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多学科的、科学的考古过程,”单霁翔说,“它可以有几十个甚至更多的课题有待破解,属于非常大的百科全书式的一个考古内涵。”

“南海I号”沉船中发现的金腰带。资料图片

“南海I号”沉船中发现的金虬龙环。资料图片
谈活化利用
让观众“看见”沉船、“参与”历史
谈及南海Ⅰ号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单霁翔非常赞成“矩阵式陈列”看似普通的文物,即把数百个乃至数千件文物成组陈列,形成视觉与认知的冲击力,非常具有震撼力。特殊文物、珍贵文物可用独立柜陈展,突出其价值,能充分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他建议,可为南海I号打造一个专属的透明玻璃装置,既隔绝外界环境影响,又让观众能直观看到船体全貌,读懂这段沉睡数百年的历史。
“它是博物馆的藏品,不是荒野的考古,就应该考虑观众的参观体验。”单霁翔说,今天的技术完全可以保护文物同时又满足参观需求,“观众远道而来,若看不到沉船本体,将是莫大遗憾。”
单霁翔格外重视“公共考古”的推广。他提到《我在故宫修文物》激发了年轻一代对文物保护的热情,带动数万人报考,“南海I号”也需讲好故事、增强互动,让观众不仅是来看文物,更是来“参与”一段历史。
撰文:陈步上
视频:雷怡婷 巫雅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