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史上首次!不新建大型场馆如何“提升一座城”?|十五运会经济学

南方经济智库 2025-11-06 07:00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下称“十五运会”)开幕的脚步临近,位于广州天河的广东奥林匹克运动中心修缮一新,这座场馆在举行2001年九运会开幕式后时隔24年,将再次成为全运会开幕式的场地。

在“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原则要求下,十五运会超过九成比赛场馆由现有场馆改造而来,并在全运会史上首次实现不新建任何大型场馆,打破全球近40年来“大拆大建办大赛”的刻板印象。

取而代之的,则是内涵式发展要求下高品质的城市提升。从体育场馆、城市空间到交通设施,一项项功能升级如“彩蛋”般埋入城市肌理,也让办好“十五运会”与启航“十五五”实现同频共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一步。

顺德德胜体育中心体育馆将作为十五运女篮成人组比赛场馆。张艳青 摄

顺德德胜体育中心体育馆将作为十五运女篮成人组比赛场馆。张艳青 摄

场馆主打改造更新,兼顾赛时赛后利用

眺望位于广州天河的广东奥体中心,屋顶两片钢屋架如两条飘带,将运动员冲刺、撞线的飞扬形象凝固在体育场的外观设计中。

24年前,凭借首创的非对称“双曲飘带”屋顶,广东奥体中心在九运会惊艳全场;如今,十五运会开幕式再度选址于此。“我们运用新技术、新材料重新铺设9万平方米金属屋面,解决老化漏水等问题,也让其视觉上更轻盈飘逸。”施工方中建八局相关负责人说。

11月4日,广东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跳水女子个人全能项目,王伟莹在比赛中。

11月4日,广东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跳水女子个人全能项目,王伟莹在比赛中。

本次全运会,广东赛区90%以上竞赛场馆为现有场馆改造升级。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场馆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黄维德介绍,“办赛大省”广东拥有大量体育场馆,对现有场馆升级改造,既能满足办赛要求,也符合“简约办赛”理念要求。

以广东奥体中心为例,作为全国首个8万座体育场升级改造工程,中心完成34.6万平方米室外工程改造、新建现代化赛事运行指挥中心等工程,完全满足十五运会开幕式及相关运动项目的办赛要求。无论时间还是项目预算,都比新建大型体育场馆更为高效。

“简约办赛”理念所指导的,不仅是“能省则省”,更在于“该花就花”,投资新功能赋能未来。以兼顾赛时赛后利用为原则,场馆的更新投入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复利引擎”,为完善城市功能提供可能性。

场馆在公共区域设有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官方特许商品零售点。馆方供图

场馆在公共区域设有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官方特许商品零售点。馆方供图

打造全民健身公共空间。广东奥体中心主场馆改造工程中,原本封闭二层空间的玻璃幕墙被完全拆除,改为具有800米环形跑道的开放式空间,赛时作为大型观众疏散平台,赛后则将成为全民健身活动空间。十五运会赛后,各场馆将全面向公众开放,实现全民共享。

建设地区文体综合设施。在佛山顺德,德胜体育中心的投用,填补了顺德新城大型文体设施空白。施工方中建五局项目负责人喻圣慈介绍,为给更多活动“就近”落地创造条件,项目高规格引进NBA场馆“同款”的大型吊斗屏等设备,使场馆可承载大型演唱会、电竞比赛等活动。

顺德德胜体育中心体育场中央草坪修整一新,静待比赛开启。张艳青 摄

顺德德胜体育中心体育场中央草坪修整一新,静待比赛开启。张艳青 摄

创造大湾区“体育记忆”实体载体。千年历史的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东较场)修缮一新,并迎来全新设施:南方日报等单位承建的广东体育博物馆11月3日正式开馆,将打造粤港澳体育文史宝库、大湾区体育文化融合发展引擎及国内外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广东体育博物馆馆内雕塑。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广东体育博物馆馆内雕塑。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城市“大拆大建”更少,“绣花功夫”提升功能品质

以办会促城建,以城建促发展,是“赛会经济学”核心打法之一。毕马威《奥运经济学与体育产业展望》等分析指出,自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以来,该模式便被高频复用至今。

广东甚至更早,在1987年就通过六运会激活天河体育中心商圈,此后的九运会、亚运会、大运会等都留下“以赛促建”的鲜明印记。十五运会亦有1160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同步开展,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城市“大拆大建”显著减少,更多变化如“彩蛋”般融入熟悉的生活场景中。

珠海高新区全运会装饰物尽显珠海地标元素。

珠海高新区全运会装饰物尽显珠海地标元素。

广州老城区的较场西路上,一棵古榕与老建筑相伴,承载着广州极具特色的城市风貌。而随着城市发展,树下成了街区“血栓”,车辆、行人、电动车随意通行停放,交通混乱。

如何既保留经典风貌,又巧妙化解交通困局?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受委托对街区开展微改造。项目负责人介绍,团队为古榕树修建了花池等配套设施,保护古树的同时形成天然渠化岛,起到疏导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作用。

“绣花功夫”穿针引线之下,城市空间的整合扭住“投资于人”核心思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涌现一批新的实践案例,带来“舒适、便利、宜居”的城市新体验。

广州以天河体育中心改造为契机,拆除体育场曾阻隔视线的围栏,改为东北与西北街角的两处口袋公园,在广州最核心的繁华商圈释放960平方米的林下空间。全市范围内共铺开8大类291项城市品质提升工程,约34公里的夜景灯光工程改造,将新中轴线与珠江夜游的美景绵延舒展。

5月10日至11日,焕新升级后的广州天河体育中心,迎来了2025年世界田联接力赛。南方+拍客 张业斌 摄

5月10日至11日,焕新升级后的广州天河体育中心,迎来了2025年世界田联接力赛。南方+拍客 张业斌 摄

惠州全面推进体育设施提档升级,通过建设专业场馆、体育公园到健身步道,改造惠民空间,开放学校场地等措施,使当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至3.19平方米,将办赛成果切实转化为全民健身的红利。

“珠海赛区积极协同各相关职能部门做好珠海市无障碍城市建设,实现‘赛事无障碍’与‘城市无障碍’同频共振,有效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与人文温度。”珠海市残联理事长杨静说。

在城市建设领域,“办好十五运会”与启航“十五五”实现同频共振,全省各地乘势而上开展各项工作,进展良好。以老旧小区改造为例,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全省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64个,惠及居民19万户,16个地市开工率达到100%;按小区计算,全省开工率达到90%。其中,新开工改造县城老旧小区289个,惠及居民1.74万户。

骨干路网交通枢纽升级,十八城联合办赛更顺畅

盛会前夕,“顶流”来了——10月30日,粤港澳大湾区航空枢纽迎来“三楼五跑道”时代:广州白云机场T3航站楼正式启用,白云机场成为中国民航史上首个拥有五条商用跑道的机场。

2025年10月30日14时59分,随着C919国产大飞机从广州白云机场第五跑道腾空而起,白云机场T3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

2025年10月30日14时59分,随着C919国产大飞机从广州白云机场第五跑道腾空而起,白云机场T3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就是人口流动最活跃的省份,今年前三季度,白云机场客货齐增,完成旅客吞吐量6109.83万人次。十五运会期间,人员往来将更加频繁,T3航站楼启用后,将“无缝衔接”至赛会服务中。

翻阅赛历,十五运会由粤港澳18个城市承办,是全运会历史上承办城市最多的一届。除机场外,多条骨干路网完成升级改造,通过拓宽车道、退围拆围等方式,疏通623条涉赛道路堵点,为运动员、观众、游客出行观赛提供便利。

今年年中,在茂名高州,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完成提质升级正式投运。在这座全国首个荔枝主题高速服务区,茂名将承办的定向越野赛事与荔枝文化结合,打造融合发展新场景。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

10月下旬,十五运会交通保障重点项目——广澳高速广珠北段黄阁互通立交改造工程正式通车。这条连接广州番禺、南沙的关键通道于2005年通车,本次改造历经400余天攻坚,通过优化交通流线,系统性打通了节点拥堵瓶颈,为十五运会提供交通保障。

轨道交通方面,广州东环城际(番禺—白云机场北)、琶莲城际铁路于十五运会前开通运营,大湾区城际铁路实现从“线型布局”向“网络运营”的飞跃,进一步加强区块沟通衔接。

近日,广清、广州东环城际铁路开通,“轨道上的大湾区”更近了。

近日,广清、广州东环城际铁路开通,“轨道上的大湾区”更近了。

在首次联合承办大型综合性赛事的经历中,世界级城市群同步更新“制度接口”,粤港澳三地软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

比如,十五运会自行车(公路)赛男子个人赛的比赛线路将经过珠海、香港、澳门三地,选手需6次无间断地通过港珠澳大桥三地口岸。为实现“无感通关”,珠海企业研发系统,通过人脸识别、前置查验等技术手段,使全运会史上首次跨境赛事成为可能。

此类跨境赛事在十五运会共有两个。十五运会组委会副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佟立新介绍,粤港澳三地在此前举行的跨境测试赛总结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创新举措,成功破解在不同法律体系下人员、物资、信息等关键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难题。

以赛促建,不止于修桥铺路。一批批宝贵的“全运经验”积累,正为世界级城市群未来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融合发展铺就一条“无形通道”,让要素、规则与机遇在其中高效传递,持续为世界级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供给澎湃动能。

南方+记者 邵一弘 李赫 张子俊

编辑 张会玲 何雪峰
校对 叶剑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