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科学巨匠的一生,不仅在物理学领域留下不朽印记,更心系家国,对祖国科教事业满怀赤诚。
南方+记者从汕头大学了解到,杨振宁生前多次莅临汕大指导后学、提携后进。这段跨越数十载的深厚情缘,成为汕大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财富,更体现了他对广东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
杨振宁先生2008年5月5日于汕大。曾建平 摄
杨振宁先生2008年5月5日于汕大。曾建平 摄
初识汕大:荣聘名誉教授
杨振宁与汕头的缘分始于一场学术盛会。1995年8月5日至9日,第一届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在汕头大学举行。这场学术盛宴汇聚了众多物理学界精英,其中包括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四位诺贝尔奖得主。
杨振宁以“向量位能,相、联结和规范理论”为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听众解读前沿物理问题。他的见解独到而深刻,为大会带来新的思路与方向,更激发了师生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与追求。
1995年第一届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在汕头大学举行。杨振宁先生在会上演讲 。曾建平 摄
1995年第一届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在汕头大学举行。杨振宁先生在会上演讲 。曾建平 摄
彼时的汕大建校仅十余年,正值蓬勃发展之际。杨振宁的到来,为这所新兴大学带来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与认可。开幕礼后,他受邀担任汕头大学名誉教授,从此与汕大结下不解之缘。
“我有幸当面向先生请教人工智能的未来趋势。先生以深邃的物理学视野审视前沿科技,寥寥数语的点拨,便如拨云见日,让我们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脉络豁然开朗。”汕头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刘向民当年在汕大读研究生时参加首届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他向南方+记者回忆道。
大会还邀请千余名潮汕中学生参与座谈,杨振宁畅谈对科学和人生的真知灼见,分享求学经验与方法。著名语言学家林伦伦直言,这项活动对潮汕科学与教育发展产生了长远影响。
杨振宁为汕头市中学生做演讲,为学生题词和签名。 曾建平 摄
杨振宁为汕头市中学生做演讲,为学生题词和签名。 曾建平 摄
再访汕大:启迪师生智慧
杨振宁的后半生,工作重心始终放在中国科教事业上,对汕大发展更是寄予厚望。
2008年5月5日,时隔13年,杨振宁与夫人翁帆伉俪重返汕大校园。故地重游,这座充满朝气的高校让他不禁感慨:“汕大建校百年之际定能在中国高校中占重要地位。”这一寄语,饱含着对汕大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
在与校领导、教师代表的座谈中,杨振宁结合自身经验为汕大发展建言献策,强调“科研工作、本科教学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成功的三大关键”,并建议学校依托周边环境拓展发展空间,既要着力培养人才,更要用心留住人才。
当晚,汕大大礼堂座无虚席。杨振宁以《1957年宇称不守恒在物理界所引起的震荡》为题,分享自己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思考与感悟。他鼓励师生们要勇于探索未知,敢于挑战权威,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
2008年5月5日,杨振宁先生在大礼堂作了以《1957年宇称不守恒在物理界所引起的震荡》为题的演讲。曾建平 摄
2008年5月5日,杨振宁先生在大礼堂作了以《1957年宇称不守恒在物理界所引起的震荡》为题的演讲。曾建平 摄
2008年5月5日,杨振宁先生在大礼堂演讲。曾建平 摄
2008年5月5日,杨振宁先生在大礼堂演讲。曾建平 摄
演讲结束后,师生们纷纷围拢过来,与他亲切交流,请教问题。汕大教师叶楠楠回忆道,当时面对讲台下好奇的、探寻的、期待的、敬佩的各种目光,杨振宁从容淡定,侃侃而谈,展现出了大师的风范和亲和力。
心系教育:关爱青年学子成长
2019年7月29日,第十三届亚洲科学夏令营在汕大及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联合承办下开营,这是该夏令营首次落地中国大陆。杨振宁虽未能亲临,仍通过视频为营员们送上寄语。他期待营员们“享受与亚洲各地志同道合伙伴交流的乐趣,聆听世界一流科学家的演讲”,并坚信这段经历“会对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
2019年7月29日,第十三届亚洲科学夏令营开营,杨振宁先生视频寄语营员们。刘铭勤 摄
2019年7月29日,第十三届亚洲科学夏令营开营,杨振宁先生视频寄语营员们。刘铭勤 摄
这段跨越时空的寄语,既体现了杨振宁对科学教育事业的持续关注,更饱含对青年一代的深切期许。即便身处远方,他依旧心系教育,牵挂着学校发展与青年学子成长。
曾任汕头大学校报主编的曾建平曾两次采访杨振宁,拍摄了许多其在汕大活动的照片。他感慨道:“杨振宁的归来,不仅是游子的落叶归根,更是时代与科学巨擘的世纪相拥。他带回的不仅是诺奖级的智慧,更是一颗将个人命运与祖国脉搏紧密相连的赤子之心。”“听杨先生谈起中国,没有华丽辞藻,只有深沉纯粹的情感。”曾建平回忆,那是融于血脉的牵挂,是“我的生命之根,深植于此”的平静与笃定。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是杨振宁的治学态度,更是他与汕大交往的真实写照。从1995年初次结缘,到2008年倾情献策,再到2019年隔空寄语,他始终关注汕大发展:学术上悉心指导,积极为学校引进优秀人才与资源,更以自身影响力吸引众多国内外学者关注汕大,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如今先生虽逝,但他在汕头留下的故事、传递的精神,已然成为这座城市与这所大学的宝贵财富,将永远激励更多人在科学与理想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南方+记者 余丹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