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语:
东莞律师,不止于法律服务,更在于传递法治的善意与温暖。南方+东莞法制频道推出栏目《莞律公益 法治温度》,关注东莞律师以专业践行公益,用法治守护万家灯火,让法治的温度直抵人心。
▉人物名片
陈宪辉
参与项目:2024年度“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
参与时间:2024年9月至2025年8月
服务地点: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
供职律所:广东法丞汇俊(东莞)律师事务所
晨曦初露,海风轻拂,美丽的铁山港,是陈宪辉圆梦的起点。在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陈宪辉在调解室望着窗外,心里泛起感悟的涟漪,“这一年,我把20年前未圆的法律援助志愿梦,种在了这片土地上。”
日前,2025年度“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和“青年律师西部锻炼计划”东莞律师座谈会举行,2024年度“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参与者陈宪辉谈及圆了志愿服务的心愿,溢满了激动和感恩。
圆了法援梦热心帮助他人
2003年,还在读大学的陈宪辉,曾错过一场“优秀法律学子西部援助活动”的招募。那颗埋下的公益种子,在其二十余载职业生涯里悄然生长。陈宪辉说:“2024年5月,为了弥补20年前参加西部援助未能成行的遗憾,我报名参加了‘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有幸通过遴选,成为志愿者律师,被派到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
在这一年里,陈宪辉认真履行法援律师的职责,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帮助,圆了自己的法援梦;同时,也以自己的行动,让身边更多的人了解“1+1”,并加入法律援助工作。
377次咨询、31宗案件、3场普法,陈宪辉把法援写成有温度的日记。铁山港区的晨雾刚散尽,陈宪辉的办公室就热闹起来。他说:“咨询人群以外来务工人员及当地村民为主,咨询问题最多的是追讨欠薪、违法解除劳动关系、工伤等劳动人事争议,此外还有交通事故、婚姻关系、抚养权、人身损害、土地纠纷、拆迁纠纷等常见法律问题。”
一年间,陈宪辉的咨询本上记满了377次对话:有工地上的农民工追问“没签合同能不能要赔偿”,有离婚妇女问“孩子抚养权怎么争取”,有交通事故受害者问“误工费该怎么算”等。
在陈宪辉看来,法援律师的笔,蘸的不是墨水,是老百姓的心声。
数字是最朴素的注脚:他办结31宗法援案件,其中10宗刑事案件里,5个是涉未成年人案件,他把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都记在备忘录里;21宗民事案件中,15宗系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他为农民工们翻遍微信聊天记录、调取工资流水等进行突破 。
调解桌前的“绣花功夫”
但比数字更动人的,是陈宪辉“超范围”的用心。他为不符合法援条件的群众免费代书44份;为群众办理网上立案2次;以值班律师身份办理认罪认罚帮助案件67宗;参与现场调解、接访工作若干次。
陈宪辉表示,常规的法援工作往往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超范围”服务也就成为常态。譬如受援人取得裁判文书后,法援工作已结束,但受援人还有执行需求。申请执行当然也可以申请法律援助,但无疑会增加社会成本,因此,代书执行申请书、指引受援人申请强制执行也几乎是“附随义务”了。
“法律援助不是‘结案了事’,是要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是能靠得住的依靠。”陈宪辉感慨道。
陈宪辉的调解室总是充满温暖的气息,他说:“很多纠纷,调解比判决更能修复人心。”
在陈宪辉看来,在法援工作中,调解也常常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调解,不但案结事了,还能修复各方关系。在这一年的工作中,他常用调解方式帮助群众解决问题。譬如有一些劳务费纠纷,向求助者了解清楚事情经过后,他一般都先打电话与债务人沟通;在“法援中心”招牌的加持下,经过耐心劝导,分析利弊,有些欠款金额小的马上付清;有些则承诺一定时期内解决——从求助者“返场”的情况看,大部分承诺还是兑现了的。

不少法援解决问题的细节,写满了陈宪辉的日志:学生家长为孩子被打闹闹到学校,他搬来《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聊起“孩子打架背后是沟通问题”;遇到土地租赁纠纷的法律帮助,他开导对方,“一起想办法,可以解决的。”
“调解不是和稀泥,是找到矛盾里的‘情理法’平衡点。”陈宪辉坦言,法律援助工作开展过程中,更多的压力源自受援人的期待和信任。努力的目标,是“不辜负每一份信任”。
陈宪辉的行动感染着身边人:亲友同事的关切,成了宣传“1+1”行动的契机;作为律所主任,他不仅鼓励律师参与本地法援,更牵头推出激励政策——对参加“1+1”、西部锻炼、援疆援藏者,律所每年补贴不低于1万元。
“这一年,我不仅圆了法援梦,更读懂了‘法律援助’四字的重量。”陈宪辉说,最珍贵的收获,是让更多人看见:法治的星火,可成燎原之势。
南方+记者 何建文
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