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899d43ee32439a8d766dde5bbaf9c9.png)
南方有“+音”,每周与您准时相约。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几百年前,丙辰中秋,苏轼与弟苏辙相隔两地,不能相聚。
即便如此,苏轼也把酒问青天,寄托思念。
时光流转,物是人非,月光依旧。
为了生活,为了前程,不少人成为游子,远离家乡。
今夕月又圆,你是一个人在岗值班,还是赶回家阖家团圆?
现在不少人觉得节日味道淡,无论是过年,还是过中秋,都再也找不到从前的感觉。
但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生活的滋味,来源于己。过节,是要自己给自己过。
秋风起,秋月圆,人两地,思念生,意难尽。
团圆是幸福,独处也别顾影自怜。这个中秋,不妨给自己来点仪式感!
01
举杯邀明月,明月寄思念
中秋赏月,是自古以来的习俗。
但翻查史书,我们会发现:中秋之月,起源于“拜”,而非“赏”。
“拜”,躬身弯腰传达敬意是为拜。
拜月活动,源于古人的天象崇拜。因无力抵抗自然的伟力与现实的无奈,心中唯有留存希冀,将企盼寄托于月上神明。
《周礼》中曾有注解:“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
为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天子会在特定的日子里举行祭祀大礼,祈求上天的庇佑。而月,便是被求的对象之一。
所以,最开始,月亮就被人们用以寄托希望、储存期待。
到了汉代,除去飘渺的传说外,人们渐渐看到月亮本身的美感。
不少文人雅士有了赏月之举,陆机《拟明月何皎皎》中写到:“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
入户月光,轻揽一缕,趣味盎然,喜不自禁。
由此,人们逐渐由拜月转向赏月。
当人们拜月,快乐与否,由外界决定,取决于结果是否契合心愿。
当人们赏月,无需外界给予什么,自得其乐,欢喜自在。
过节,其实只是手段,我们该做的,是更多地关注自己,感受自我在生活中的存在感。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不妨停下来,走出去,去取一缕月光来。
只要月光照临,便不感孤单。
纵隔千山,相去万水,明月亦可为你我传递思念。
哪怕家人不在身边、家宴难开,只要彼此都健康平安,也算圆满。
02
闲话二三许,家才是港湾
年幼时总想着长大,长大后总怀念从前。
当迈入社会,担负起家庭的重担,那些幼时的快乐,自此成为回忆。
奔波在外,忙忙碌碌,为了养家奔忙,却没时间与家人相伴。
本是为了追求阖家幸福,最后却累得只剩孤独。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遭人构陷、身陷困境而被贬远地时,张九龄对亲人满是说不尽的不舍。
恰逢月圆,思念疯长,山高路远,身不由己,只能枉自感慨。
半生在官场打滚,为权为利争斗,直至落魄潦倒,才明白家才是心灵的港湾。
这个中秋,不妨好好和家人聚聚。
早在南宋时期,人们就有注重中秋阖家团圆的仪式感。
吴自牧曾在《梦梁录》中记载:“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
虽不是富贵人家,没有山珍海味,但平凡的家宴,足以抵过世间一切美味。
而我们现在,不必再像古人见面一样艰难。
一通电话、一则视频、一根网线,便能让我们看到熟悉的面容,畅诉思念。
所谓节日,就是给予我们机会去弥补,弥补平时忙于谋生而错过的幸福。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轻松可言。
任凭外面风雨肆虐,只要有家人在侧,心甚安!
世间大幸,莫过于一大家子人整整齐齐。而中秋,让我们明白,幸福不远,就在身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美好的愿景常在,而人生不如意事亦常在。
相聚自是喜,若不能,分离两地亦可欢。
把关注点转到自己的感受上,把目光投到当下这一刻,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天上月圆,口中香甜,畅谈心中所念,亦可得快意二三。
中秋了,好好给自己过个节吧。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来源:帆书樊登讲书(ID:readingclub_btfx),作者:流芳
主播:张轶凡
录制:叶景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