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能力“九连冠”后,广东如何继续突围?

广东科技头条 2025-09-27 19:17

9月27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5》(下称《报告》)发布,广东连续九年位居全国首位。用《报告》原话:在区域创新能力的各个维度均具有较好的表现

《报告》指出,广东把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长远之策。在以科技创新谋未来发展空间、全国各地奋力追赶的背景下,广东如何保持优势,继续突围?

“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一级动力系统试车在位于广州从化的中科宇航液体动力系统试验中心进行,取得圆满成功。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一级动力系统试车在位于广州从化的中科宇航液体动力系统试验中心进行,取得圆满成功。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企业创新指标“霸榜”9年

在9月26日举行的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创新的“广东造”智能化医疗装备吸引全球目光——深圳市相能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4D动作捕捉与分析系统,用户只要穿着日常衣物走过一段短通道,系统就能精准捕捉全身近100个关节的细微运动轨迹。该系统可辅助康复科、神经科、骨科医生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

广东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当先锋,谁冲在前面?无疑应是创新企业。

在广东,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十分凸显——约90%的科研机构、90%的科研人员、90%的研发经费、90%的发明专利申请来源于企业。

《报告》用5个一级指标评价区域创新能力,分别是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广东在五个评价维度中表现均较为突出,其中企业创新方面表现最好,已经“霸榜”9年

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综合指标排名第2、设计能力综合指标排名第1、技术提升能力综合指标排名第1……一系列指标印证广东企业的“含新量”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报告》,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方面,广东(23601.10亿元)超越江苏(15719.63亿元)来到第一,可理解为企业投入创新的效果明显;在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方面,广东(3431672.7GB)“断档领先”,比第二名江苏(2003868.2GB)高出71%,体现出网络相关产业的高度繁荣。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效果图)。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效果图)。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持续蓄力基础研究

《报告》认为,广东近些年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持续发力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围绕全过程创新链不断完善科研体系布局,夯实支撑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的科技基础。

不过,《报告》对广东的“短板”也不讳言:广东还需持续蓄力基础研究,挖掘科学产出潜力。

对基础研究,广东有“知耻而后勇”的执着追求。

今年8月26日,江门中微子实验已成功完成2万吨液体闪烁体灌注,并正式运行取数。这是国际上首个建成的下一代大型中微子实验装置,可以说,全球粒子物理学领域的前沿阵地之一就在广东

今年初,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相继启动建设,将“沿途下蛋”催生一系列新技术、新突破。

去年10月,《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正式施行,明确提出要强化基础研究“硬投入”。省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

《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的意见》则从另一个角度立下“军令状”——力争经过5年左右,广东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左右,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10%

以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为代表的科研机构,以及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擅长聚集人才、实现突破。广东提出对他们给予长期、稳定支持,让他们“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研究决心更坚定。

中集模块化建筑投资有限公司研发的模块化建筑。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中集模块化建筑投资有限公司研发的模块化建筑。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全过程创新链打造转化“最佳地”

今年5月20日,全球首款靶向甲型流感病毒RNA聚合酶PB2亚基的创新药昂拉地韦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这款由广州国家实验室牵头研发的国产“流感克星”,在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中完成单点突破,再由众生睿创、药明康德等科技领军企业完成转化。

推动科技成果实现首创突破并落地转化,让老百姓真的用得起、用得上。这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广州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提倡的科研思路,也折射出广东的“科创实用论”

今年荔枝丰产,从化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与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团队合作,采用“共享工厂+共享技术”模式,带动中小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用上“冻眠荔枝”新技术,极大延长荔枝的保鲜期和销售期。

在广东,“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越走越顺畅。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韩恩厚所言,成果转化落地和产业化“选择广东,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当前,广东正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先用后转”,中小企业看中了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成果,可以像网购商品一样“先试用,满意再付费”。

中山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孙连鹏的一项废水处理装置专利,以“首年免费、次年1元”的“超低价”开放许可,吸引企业使用。后来,该技术与一家深圳企业达成合作,转让金额为360万元,还将获得上限高达1亿元的产品销售提成。

这揭示了广东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一条核心逻辑:让技术和企业都“轻装上阵”,让科技创新成果在市场中快速验证。这正是广东——我国经济“领头羊”和区域创新能力“火车头”——所擅长做的事。

南方+记者 钟哲

编辑 傅倩影
校对 马海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