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中山召开全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工作推进会。作为村(社区)的经验分享代表,东凤镇和泰村党委书记吴少芳分享了和泰村如何在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中,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实践经验。
“作为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者,我们始终坚信,群众是乡村建设的主体,社会力量是振兴发展的活水。自开展‘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以来,我们汇聚群众、产权人、企业等多方力量,实现了从‘政府单干’到‘全民共建’的转变。”吴少芳说。
东凤镇和泰村就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作经验介绍。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东凤镇和泰村就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作经验介绍。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群众力量聚起来
从“被动旁观”到“主动参与”
针对农房风貌提升中群众参与度低的难题,东凤镇和泰村创新推行了“双向投入”机制,构建“三化”参与体系,破解“政府干、群众看”困局。
“一方面是决策民主化,我们建立了‘榕树下议事会’制度,召开村民议事会7场,收集改造建议13条,群众参与率达90%。”吴少芳说,另一方面,投入多元化,形成“财政奖补+集体补贴+村民自筹”资金拼盘。
在农房风貌提升中,和泰村推行“三个一点”筹资方案,即政府补一点、集体贴一点、村民出一点,通过“村民购瓷砖、村委帮施工”以及“政村补贴、村民自筹”的政群合作模式,在12户试点中累计撬动村民自筹资金超10万元,户均改造成本降低40%,成功实现“花小钱办大事”。
其中,不得不提和泰村村民黄凤婵的案例。“她最具代表性,黄凤婵负责自筹9000元购买瓷砖,由村委统筹施工团队,这样的模式较市场价节省8000余元。”吴少芳说。
再者,和泰村的农房风貌,工艺多样化。“我们积极推广‘喷涂法’‘滚涂法’等经济工艺,施工效率提升3倍,材料损耗降低50%。”吴少芳说。
截至目前,和泰村已完成农房风貌提升97户,形成“一户示范、十户跟进、百户响应”的链式效应,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
产权主体动起来
从“遮羞围挡”到“惠民空间”
努力破解围蔽空间治理顽疾,也是和泰村在实施“百千万工程”后的一大变化。面对和泰村4处共6000平方米的围蔽空间,村内创新实施了“三共”工作法。
一是权责共商,驻村领导带队走访产权人20余次,召开协调会8场,讲透政策、算清收益;二是空间共建,将围挡改造为生态停车场3700㎡、街心公园、竹林步道等便民设施;三是成果共享,新建停车场日均周转车辆200台次,绿化带养护成本下降60%。
“其中,村民潘建国积极响应,将私人围蔽空间打开后无偿提供给我村建设停车场。在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产权人物业增值、村集体收入增加、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吴少芳说,这场“揭疤行动”不仅拆除了铁皮围挡,更拆除了干群“心墙”,让“城市伤疤”变身“民生亮点”。
社会资源活起来
从“资源沉睡”到“产业兴旺”
不仅如此,近年来和泰村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抓手,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引进接地气的“和泰渡头”农文旅项目,以“三链融合”激活乡村产业活力。
延伸产业链,和泰村筹款超10万元举办乡村K歌赛,吸引投资超100万元,建成露营基地、研学农场等多个项目。提升价值链,和泰村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打造“和泰渡头”文旅IP。
激活资金链,和泰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撬动社会投资超300万元投资,实现多元效益叠加释放,日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累计吸引游客达3.5万人次,月带动消费约50万元,村集体年增收70万元。同时,闲置土地利用率提升至95%,还带动了周边集体土地租金翻倍增长,推动餐饮、交通等产业繁荣发展,实现“绿起来”与“富起来”双赢。
“实践告诉我们,发动社会力量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不是‘一阵风’,而是‘持久战’。未来,和泰村将继续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信念,以‘滴水穿石’的韧劲,与社会力量携手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吴少芳说。
采写:南方+记者 曾艳春 通讯员 甘嘉慧
摄影:叶志文
点击进入专题>>>奋战“百千万” 聚力再提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