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泗纶镇,竹的家园,竹艺的世界。这里出产的竹蒸笼,位列罗定五大地标产品之一。馈赠礼品,竹蒸笼一定是别致又实用的上佳选择。
兼具文化地理底蕴和产业基础,泗纶镇成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更孕育了因竹编而闻名的“亿元村”。罗定产业化和品牌化两手功夫加持,泗纶之竹从竹蒸笼走向竹产业。
在健康美味饮食理念的影响下,在“以竹代塑”的机遇中,小小竹蒸笼结合节庆热点、定制化、跨越营销等实现多元素传播,产业想象空间不断拓展边界。
靠山吃山,靠林吃林
云开大山脚下,泗纶镇,这里罗竹连绵不绝,风卷碧波起。罗竹修长挺拔,竹节较长,竹纤维长,径大、壁薄、柔韧,并且带有一股天然的竹香,因此被视作一种极佳的环保编织材料。
在文化传统里,竹拥有高雅、正直、生机等许许多多美好的意象,无论是用于观赏或者厨房用具,家家户户一定有竹相关的物品。地标产品的认证,凝缩一方精华,泗纶出产的蒸笼深受广东厨师乃至世界各地中餐厅的喜爱。
在饮食习惯里,蒸制美食的追捧者甚众。用竹蒸笼蒸煮食物,蒸汽水不会回流,竹制的笼屉可以吸收多余的水分,不易变馊,保温久,并且既保存了菜肴的原汁原味,也包含了糯、嫩、鲜、香等多种复合的口感。
云开大山脚下,罗定泗纶镇,竹的家园,竹艺的世界。图为电视节目截图
云开大山脚下,罗定泗纶镇,竹的家园,竹艺的世界。图为电视节目截图
循着竹香走进泗纶镇,就来到了竹的世界:竹林层层叠叠,竹蒸笼等竹制品随处可见,散发一种浩然、质朴、和谐的气质。以泗纶镇为核心,罗定还有榃滨镇、加益镇、龙湾镇、黎少镇、连州镇、附城街道办事处共7个镇街种植罗竹。
早在清嘉庆年间,罗定市泗纶镇以及周边地区便有制作蒸笼的传统。从选竹、破竹、削片、烘片、晾晒、定型、打磨……到最后的编制、成品,泗纶蒸笼选料严格,工序复杂——传统手工艺守住了宝贵的品质,成就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认证,其编织技艺也名列罗定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竹海摇送绿波,商客往来,两百年时光蕴藉,竹蒸笼已经成了泗纶人的集体记忆,当地一直流传着“织蒸笼,唔忧穷”的俗语。编竹,是当地人的营生方式,更是当地乡村特色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竹林、竹编的意义对泗纶人并非语言所能形容,故乡情结凝缩其中,一家三代做竹蒸笼的事例在当地并不鲜见。
种植、编织、收购、售卖,泗纶镇早就形成了一条原始的竹产业流程,近些年搭乘电商快车,行业更是飞速发展。据统计,当地已建成蒸笼专业村7条、蒸笼专业街4条、蒸笼龙头企业3家;全镇从事蒸笼加工的人员达1.2万人,年产蒸笼约8500万只,蒸笼产量、出口量分别占全国同类产品的80%和85%,年产值超3亿元,每个农户编制竹蒸笼年收入约4万元。
在传承中,泗纶竹编特别是竹蒸笼的市场客群日渐丰富,凭其“蒸蒸日上”“‘竹’君快乐”的美好寓意,甚至成为时尚的家居饰物和馈赠佳品,在特别的节庆,送出以竹为主题的伴手礼,更带有高洁自然的传统文化格调。
传统非遗,向新而生
走进竹之森非遗竹编展示馆,竹蒸笼、竹礼盒、收纳筐、竹灯、竹袋……展示架上200多种竹编工艺品琳琅满目。这是“蒸笼姑娘”沈美娟打造的竹艺美学空间。创业以来,沈美娟不仅钻研传统的竹蒸笼编织,更结合现代需求创新开发新式的竹制品,让非遗竹编文化“活”起来。
老一辈的手艺人,把全部精力放在传统经营上。但现代消费者的要求和期待更多了,他们追求实用,也注重商品带来的情感、情绪价值。当优秀传统与现代人的需求连接起来,产业得以成长,文化得以传承和传播。
“蒸笼姑娘”沈美娟正在“线上”展示竹蒸笼
“蒸笼姑娘”沈美娟正在“线上”展示竹蒸笼
“要让竹编的非遗文化走向千家万户,本质上需要这种文化关联人们的生活需求,所以我们也在不断创新。”在沈美娟心里,传承家乡的竹编文化和做强竹产业是根,造品牌、讲故事就是节节高的竹身,她因此创立了“竹之森”品牌,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完善竹编这一传统手艺的文化和灵魂。
根扎稳了,竹子自然长得又快又好,产业与非遗传承携手共进的好势头显现。
从乡土“长出来”的竹产业,更是多次登上央媒——
2022年8月,央视农业农村频道在《我的美丽乡村》栏目播出《竹香满罗定》;2023年12月,新华社客户端发布视频《广东泗纶:非遗竹蒸笼的向新而生》;2024年1月,中国新闻网图片报道《探访广东罗定“蒸笼小镇”》,后发布通讯《走进“中国竹蒸笼之乡”:寻找那抹餐桌上的清香》,描写了竹蒸笼产业的现代化和“出海记”,随后,人民日报海外版全文转载此文;今年2月29日,经济日报刊文《短板如何变成“潜力板”——广东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调查》,在正文第三部分“让一个个乡镇‘活’起来”点到了罗定市泗纶镇。
在品牌塑造和传播过程中,一个“中国竹蒸笼之乡”的形象得以建构。2014年,泗纶镇(竹蒸笼)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21年,泗纶镇杨绿村(蒸笼)还获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2021年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称号。
如今,传递好竹编文化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新一代的手上。当地年轻的从业者们,希望能通过努力让更多的人触摸竹皮、竹青,感受竹子变为生活工具的过程,真正收获传统技艺中的乐趣,还有一个宏大的愿景:“在任何有烟火气的地方,就有泗纶竹蒸笼。”
罗定同样把文化传承放在了重要位置,建设非遗竹编文化展示馆,推动开展泗纶蒸笼品牌形象LOGO、宣传语征集活动,建设了竹艺小苑研学基地,与广东省内中小学开展研学活动,让更多青少年了解传统竹编技艺。
在世界刮起“竹编风”
罗定人小美在今年7月赴泰国一热门海滩游玩,她偶然发现,当地一饮品店竟然用竹编的提手来打包奶茶,在“热带+景点+旅游”的场景中,竹提手显得别致而和谐,更重要的是,这种竹提手“made in China”。
在美国纽约曼哈顿中国城伊丽莎白街,粤式风味的老牌中餐厅福临门海鲜酒家,用来自万里之外的泗纶蒸笼来盛装茶点,食物别有一番滋味。
从小小竹提手的出海,到海外酒家的订单,可见竹编的潜力。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罗定市便开展了泗纶蒸笼的出口业务,泗纶镇上大大小小的村子,都开始将编制竹蒸笼当成了主业,当时全国80%的蒸笼出口业务都在这里,泗纶蒸笼销往港澳以及世界各地,一度有“但凡有华人的地方都能找到泗纶蒸笼”。
泰国旅游景点饮品店用竹提手来完成打包。
泰国旅游景点饮品店用竹提手来完成打包。
在健康美味饮食理念的影响下,泗纶蒸笼畅销欧美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而且竹制蒸笼成本低、无污染、有益健康,这是泗纶蒸笼海外贸易的利好之一。
“蒸”功夫影响下,更多的西方国家用竹制蒸笼作炊具,无论是装在精致的圆形竹蒸笼里的粤式茶点,还是普通人家蒸鱼蒸糕等家常小菜,只要轻揭蒸笼盖子,食物的鲜和竹的清香扑面而来,这是海内外不少人的餐桌记忆。
这抹清香,自然与罗定密切相关。“加拿大的华人客户会介绍美国客户给我们,然后美国客户又介绍英国客户……”罗定市恒兆蒸笼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群英表示,通过口碑传播,新西兰、荷兰、瑞士等越来越多国家用上了罗定泗纶蒸笼。
当用起竹蒸笼,中式美学也就影响了更多人。如今,出口海外的平均每10个竹蒸笼中,就有8.5个产自泗纶镇。来自山林的小物件,在世界刮起了“风”。每年圣诞节假期和中国农历新年,海外竹蒸笼的需求都会有所增加。
近年来,罗定鲜明提出打造六大百亿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位列其中。产业成长和品牌的路径中,罗定扶持龙头企业,建立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又鼓励开发新产品、培育新农民,现已研制出微电脑控制的多功能电热锅、电蒸锅,还有竹茶萝、竹笔筒、竹玩具、竹保温瓶、竹炭枕等日常竹制用品。
2023年末,国家多部门联合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我国将在2025年初步建立“以竹代塑”产业体系,有序推进竹制品替代塑料制品。“以竹代塑”是国家行动,也是国际风向,这无疑代表了泗纶竹产业的又一重大机遇和风口。
青青翠竹,拔节而成。泗纶的小小竹编,演绎了乡镇“活”起来的故事。编出了多少人的儿时记忆、故乡情结,连接了无数海外游子的家国情怀、文化传统。往来罗定,带一屉蒸笼作伴手礼,在“节节高”和“蒸蒸日上”的祝福中,“竹”君越来越好。
【土特产档案】
竹意蕴高雅,满溢生机
罗定泗纶镇,是竹的世界
有着“中国竹蒸笼之乡”之称
竹蒸笼是当地人们的传统手艺
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用笼蒸烹制食物
能保有菜肴的原汁原味
更带有特别的竹清香
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食品的追求
随着市场的开拓和品牌的塑造
竹蒸笼成为富民兴村的特色产业
这里年产蒸笼约8500万只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泗纶蒸笼就销往港澳以及世界各地
如今,出口海外的平均每10个竹蒸笼中
就有8.5个产自泗纶镇
可谓“但凡有华人的地方都能找到泗纶蒸笼”
往期推荐>>
出品:罗定市农业农村局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云浮记者站
策划:雷贤辉
文字:崔洪铭
图片: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