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观点丨就地取“才”,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引擎”

粤讲粤政 2025-03-22 21:16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要求大力培养乡村人才,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全面振兴。“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当善于就地取“才”,深挖本土人才资源,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真正打破“外地人才不愿来、本地人才留不住”的尴尬局面,让人才“人尽其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新动力、新活力。

  就地“选才”要全面摸清家底,以“桑梓之情”引人才归巢。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保持人才力量源源不竭,就需要引进人才、选拔人才。事实上,就地“选才”成本更少、稳定性更强,本土人才因“土生土长”而更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更愿意为家乡建设付出更多努力。因此,就在就地“选才”上下功夫,要提前谋划,做好人才储备,就要全面摸清自身人才家底,才能全面谋划,厘清人才需求清单,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功。要摸清人才家底,需要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到乡村振兴一线,全面进行摸底,分门别类建立“本地人才库”,既要了解留在乡村的人才情况,也要了解在外的本土人才情况,激发主体活力,做好供需对接,盘活本土人才资源,才能助力城乡快速发展。

  就地“育才”要挖掘本地资源,以“培育之心”助成长拔节。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用才、爱才、重才的人才理念,让人才在合适的岗位锻炼成长,让人才有位可为、有才可展。乡村当前面临最急迫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人才”,而目前,很多长期在基层一线埋头苦干的优秀人才没有“编制”、待遇偏低、缺少机遇,很多基层岗位的实用人才“外流”“断档”导致工作难以开展。要快速解决这个问题,增强人才与乡村的“粘性”,就需要在回引本土人才上下功夫,善于打好“乡情牌”“政策牌”,以乡愁为纽带,召唤在外求学、务工、创业的青年“归巢”,真正为人才回归“搭台铺路”,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同时,要明确回引人才是一项常态化工作,要搭建人才驿站,做好人才服务工作,既让人才了解乡村的变化,宣传乡村振兴的政策,也及时为人才解疑答惑,回应人才的各种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让更多有想法、有冲劲、有抱负的人才返乡发展。

  就地“用才”要搭建人才舞台,以“激励之势”促比拼争先。盘活本土人才,让他们在广袤田野更好地追逐梦想、实现价值,就需要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舞台,善于搭梯子、铺路子、压担子,让人才在更适合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更好地形成“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同时,要让本土人才享受同等机遇和待遇,应全方位统筹好、公平公正落实好各类人才的选育留用,一视同仁把外引人才和本土人才同步培养好、使用好;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型人才思维,借助“互联网+”的新方式,让更多优秀人才通过网络平台,为乡村的发展献计献策、出钱出力,以多种方式支持乡村发展,凝聚各方磅礴力量,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作者:吴道连)

  编  辑 | 黄雨杰

  责  编 | 陈煜坤肖安琪

  美  编 | 席珺珺 何洁玲 李育曦

  编  审 | 谢 晓 周运华

  投稿邮箱 | yjyz003@163.com

  — END —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