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清远,不时为城乡之变而欣喜。南部城乡交界处,清城区沙垯岭村美丽宜居,村中通过厂房出租、打造田园休闲型营地和民宿、引入光伏产业等途径,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年集体经济收入达90万元。北部青山绿水间,连州市水路田村形成一年四季花海和水果采摘、一二三产业和乡村旅游等“农文康旅”产业融合新型业态,唱响《水路田》歌。
但在为城乡蝶变欣喜之余,也不得不正视清远仍存在部分乡村产业发展乏力、农房风貌改善不大、空心化严重等诸多短板与问题。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从乡村振兴一线的实践来看,一支担当有为的基层干部队伍、一批热爱农业投身乡村的企业家或社会人士、一群热爱家乡愿意奉献与付出的村民群众等,共同努力才能“拼出”乡村振兴的“全景画”。
以清城区沙垯岭村为例,其邻近汕湛高速凤城出口,毗邻静山湖景区,可谓各方来客进入清远城区的“门户村庄”之一。
翻开沙垯岭村改造前的资料图,全村共有房屋85栋,其中超过70%的村民未曾对外墙进行装修,红砖墙直接暴露在外,俯瞰村庄屋顶锈迹斑斑的铁皮暴露无遗。
经过美丽乡村建设,房屋美了、公园建了、巷道平整了、停车场规划好了、路灯装上了……改善的不仅是“面子”,更是村民美好生活的“里子”,这个户籍人口300多人的小村庄,吸引了众多租客,常住人口超400人。
要实现这样的提升并不容易。推进过程中,村干部卢国新等人对“没钱”“不想搞”“不让拆”等话语已经不陌生,装修外墙要拆电表、水表、防盗网、短暂停电等一系列问题,也增加了村民的抵触情绪。
但早年创业有成的卢国新坚决不退缩,多次沟通、紧盯施工,甚至自掏腰包垫支部分村民的瓷片钱、拆装电表水表的费用,垫支的资金数以万计。凭着这一股劲,感动了村民,获得了支持,凝聚了合力,终于把全村近半房屋的外立面都改造了一遍,让整个村子获得新生。
实际上,同样面临这些问题,有些村子可能就退缩了,畏首畏尾、提升不大。基层的工作确实不易,但在这一上一下的对比中,也充分说明事在人为、难题可破。当然并非鼓吹村干部都要自己垫钱,而是说干事创业得有一股子劲,要敢闯、敢创、敢干,勇于担当作为、锐意攻坚克难;而村民也给予一定的支持和理解,积极担当“参与者”,长远来看自身也会是“受益者”。
当一群“勇担当”的基层干部,遇上“肯参与”的村民群众,才能激活村美、业旺、民富的“化学反应”。
南方+记者 陈国飞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